当前位置:优质作文网>写作素材>名人故事>历史名人故事

历史名人故事

时间:2023-12-18 07:39:19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历史名人故事

  历史名人故事 篇1

  《林则徐对联立志》

历史名人故事

  这个讲的是清代有名的民族好汉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明,两次机遇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绩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代的敬佩。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抵触,面对一再耻辱,哑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绩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育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爱好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困难,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导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研究茶艺的进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庞杂的冲茶的技能,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终极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眼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请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传播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伶俐,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来往亲密,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依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法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本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尽力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本。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有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干。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恳,控制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颂。不料,由于沈周的夸奖,这次使一向谦逊的唐伯虎也渐渐地发生了骄傲的情感,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往开窗户,唐伯虎发明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有名的民族好汉文天祥少年时生涯困苦,在好心人的辅助下才有机遇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窗误解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蹂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实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建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历史名人故事 篇2

  那次朋友请王安石吃饭,佳肴满桌,但王安石独对那盘鹿肉感兴趣,频频伸箸,几乎是一个人把它消灭干净了。朋友后来到王安石家做客,与王安石夫人聊起,说王公太偏食,只喜欢吃鹿肉。王夫人问:这盘鹿肉摆在哪一边?那朋友说摆在王公那头,王夫人说:那就是了,下次,你请客,你把一盘芥菜放他面前,看他吃什么。

  王安石其实没任何偏食,只不过是哪一盘菜靠他最近,他就向这一盘菜伸筷子。如果以一次偏食,去判断王安石之爱好,准吗?宋仁宗也曾经这么判断过王安石,也错了。

  一天,宋仁宗突然说要请大家去钓鱼,满朝文武自然展颜开怀。

  王安石也随大流,跟大家来到现场,只是他似乎对宋仁宗特地安排的这次娱乐活动没一点兴趣,独自闷坐在那里,敛眉默神。

  王安石可能有嗑瓜子的习惯吧,他一手支颐,一手抓碟,把摆在碟子里的皇家玉豆一颗接一颗地往口里送,送豆进一颗,嘣脆咬一颗,心不在焉,把满碟豆子吃完了。远处,有一双眼睛在瞄着,那是宋仁宗。群臣都夸王安石是能臣,宋仁宗听多了,他想起用王安石,于是将王安石从地方调来中央,安排在自己身边,察其言,观其行。也许在宋仁宗看来,工作时间往往难以看出大臣的性情,而在活动中看人,比在工作中看人更靠谱,所以他组织了这次垂钓活动。

  而这次,宋仁宗没有看上王安石。不是因为王安石好沉思不合群,而是那碟子里的豆子蒙住了宋仁宗的眼睛。宋仁宗看着王安石吃完这一碟豆子后,作出了一个几乎可以断绝其前程的判断:王安石是百分百的奸臣。

  碟子里的豆子,其实只是鱼饵。宋仁宗觉得,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心事里,误吃一粒,可以理解;错嚼两粒三粒,也情有可原,但这么一碟鱼饵都被吃完了,这不是作秀吗?这不是故意装深沉吗?这次垂钓活动之后,宋仁宗把王安石晾起来了。王安石从地方带来的万言改革书,被宋仁宗高高挂起。

  宋仁宗看人的方式不对吗?我们都是这么看人的,三岁看老,一钱落职,相人一面定人生死,从一滴水里看太阳光辉……我们都自诩是识人大师,可以从一个细节识别他人之好坏、之忠奸。然则,世界上最复杂的,可能就是人了。指望一眼把人看准,哪那么容易?多半会把人的品质看扁了,把人的性情看反了。人生到了盖棺都难以论定,哪能一时可以论定?

  历史名人故事 篇3

  1、三人徐州

  曹操以父报仇为名发兵攻徐州。于是陶谦向孔融、田楷求救,孔融又请刘备来救。刘备就带着关、张来救,并初战打败曹操缓解徐州危机。陶谦便想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推辞再三并写信给曹操希望他退兵,由于吕布威胁曹操后方,曹操便给了刘备顺水人情,退兵而去,这是第一让。然后陶谦再让徐州,刘备认为他只是应朋友之义才来,拒不接受但答应驻守徐州附近,这是第二让。后陶谦病重,再次请刘备执掌徐州,刘备又辞,陶谦死不瞑目,这是第三让。后刘备在徐州百姓拥戴下才做了徐州牧。

  2、煮酒论英雄

  曹操和刘备同朝为官时,曹操想试探刘备是否居心不良,于是曹操请刘备到自己府上喝酒,谈论天下英雄,曹操说,天下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称做是英雄,因为刘备当时与几位朝臣密谋做掉曹操而心虚,所以吓掉了手中的筷子,碰巧天上打了个雷,刘备假称是被雷吓掉了。于是躲过了曹操的怀疑。

  3、跃马檀溪

  刘备消灭了叛乱的张武,夺的一匹好马,刘备于是欲将此马送给刘表。刘表谋士蒯越认为此马“眼下有泪槽,额边生白点,名为‘的卢’,骑则妨主。”刘表赶紧找借口还给了刘备,于是这匹战马又跟随了刘备。后来蔡瑁欲设计谋害刘备,伊籍又向刘备报信,刘备慌忙从酒席中逃走,骑上的卢却是慌不择路走错了路,结果便来到了檀溪。前是阔越数丈的檀溪,后是追兵,刘备在这个时候才想起伊籍的卢妨主的劝告,一边疯狂地抽打着的.卢一边大叫:“的卢,的卢!今日妨吾!”那马忽然从水中涌身而起,一越三丈,飞上对岸,完成了的卢最富传奇意义的演出

  4、三顾茅庐

  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才识,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他出山辅佐。第一第二次诸葛亮都不在,刘备诚信求教。直到第三次拜访时,才遇到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5、携民过江

  刘备、诸葛亮在新野大败曹军之后,移驻樊城。曹操为了报仇,亲率大军杀奔樊城。诸葛亮料定抵挡不住,便劝刘备放弃樊城,渡过汉江,退往襄阳。城中百姓,皆宁死相随刘备。于是刘备令关羽安排船只,疏导百姓渡江。百姓扶老携幼,号泣而行,刘备见此情景,心中十分悲痛。刘备到了南岸,见江北还有很多百姓,急令关羽催船速去渡过百姓过江,直到百姓快渡完了,才上马离去。

  6、刘备摔子

  当阳长坂之战是曹操、刘备两军的一次遭遇战,骁将赵云担当保护刘备家小重任。由于曹军来势凶猛,刘备虽冲出包围,家小却陷入曹军围困之中,赵云拼死刺杀,七进七出终于寻得刘备之子阿斗,赵云冲破曹军围堵,追上刘备,交还其子。刘备接子,掷之于地,愠而骂之:“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抱起阿斗,连连泣拜:“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7、白帝城托孤

  关羽所守的荆州被吴国攻占,关羽兵败被杀。刘备闻后尽起全国大兵去讨伐吴国为关羽报仇,当时诸葛亮在南方和孟获打仗,所以不曾随军。但是刘备被陆逊火烧联营,大败后兵败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诸葛亮前来时,刘备对诸葛亮说“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当自立为王。”诸葛亮一听立刻跪下说:我一定会全心全意辅佐刘禅的,绝不敢有一点自己当皇帝的意思。一定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历史名人故事 篇4

  黄帝占梦得名臣

  汉魏时代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记载:黄帝轩辕曾做一梦,梦见“大风吹天下之尘垢皆去,又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万群”。梦醒后,黄帝对自己的梦境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风为号令,执政者也;垢去土,后在也。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夫钧弩,异力者也;驱羊万群,能牧民为善者也。天下岂有姓力名牧者哉?”依自己所解,皇帝便开始寻求梦中所述人才,最终得到风后、力牧两位名臣。

  历史名人故事 篇5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被所有人公认的一个小笨蛋,笨到同学们见到他就议论纷纷,笨到老师也觉得他无可救药了。可是呢,爱因斯坦去具有了常人所没有的意志力,那,就是“勤奋”!

  在手工课上,别的小朋友都交了一个个精美的手工作品,可他却交了一个工艺粗糙的的小木凳子,大家都笑话他。老师也讽刺他:“我看没有比这个更糟糕的东西了!”可是爱因斯坦却拿出了两个比这个更加糟糕的小凳子,这时,老师和同学们惊呆了,也由此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这是爱因斯坦的成长过程中一次小小的勤奋,他的收获是得到了同学和老师对他新的看法;长大了以后,爱因斯坦更加勤奋了,他的成就也就更大了——他得到了诺贝尔奖、以及许多数都数不清的奖项。

  历史名人故事 篇6

  孟尝君本名为田文,是齐国贵族,他继承了其父田婴的爵位,得号孟尝君,封地于薛。他先后任秦、齐、魏三国相国,其门下亦有食客数千,是闻名于各诸侯国的贤能之士。

  秦王仰慕他的'贤名,多次邀请他前去秦国。孟尝君知道秦国的险恶用心,于是多次拒不前往。公元前299年,孟尝君奉齐王之命,迫不得以前往秦国。秦王想要将他收为己用,就将他封为相国。但是考虑到孟尝君乃是齐国宗室,若在秦国执掌大位,恐对秦国不利,所以就想将其除去。

  孟尝君知道秦王的意图,所以暗中讨好秦王宠妃,让其为自己求情。于是,秦王将孟尝君放回齐国。然而秦王后又后悔纵虎归山,当他派人追杀孟尝君的时候,孟尝君已经在其食客的帮助之下,逃之夭夭了。

  由此,孟尝君与秦国结怨。

  孟尝君归齐之后,就开始担任齐国相国,执掌国家大事。他联合韩、魏两国,共同击败了秦国和楚国。后来,贵族田甲谋逆,孟尝君被齐王所疑,为了避难,孟尝君称病归隐。

  不久之后,孟尝君离开齐国,投奔魏国,在魏国担任宰相,他联合秦、赵、燕共同伐齐,直到齐国新君继位,孟尝君才开始与齐王亲近起来,但他从此以后都保持着中立的立场,不为任何国家效力。

  孟尝君去世后,齐、魏就灭掉了孟尝君的封地,也没有给他留下后嗣。

  历史名人故事 篇7

  在我的书橱中,有各种各样的书。但我最喜欢看的书还是《历史人物故事》,这本书让我认识了许多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人物。寒假闲暇的时候,我都会拿出来品读一番,它陪伴着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

  这本书是由宏云主编的,书中无论是治水英雄大禹还是爱国诗人屈原以及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都让我非常敬佩。因为他们为了自己的国家不惜一切个人代价。其中《东北抗日联军领袖杨靖宇》这个故事让我最为难忘。这个故事主要写了杨靖宇率领自己的部队同敌人斗争,经常不顾个人安危,多次被捕,但释放后仍忘我的工作。他的'部队冲锋陷阵、作战英勇。可是,由于叛徒告密,部队伤亡很大,最后只剩他孤身一人顽强地坚持斗争,同敌人周旋了几天之后壮烈牺牲。

  这本书的故事各个精彩,他们的名字将千古流传下去,他们激励着我刻苦学习,长大后我将用所学的知识把祖国打扮得更加美丽、富饶。

  历史名人故事 篇8

  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历史名人故事 篇9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人物生平

  1084年,李清照诞生于北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明水镇。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

  18岁,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是金石家。前期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如《渔家傲》“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话不予群花比”。1107年移居青州。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与丈夫南渡江宁《金石录后序》:“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行至镇江时,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逃去。建炎二年(1128年)春,始抵江宁府。

  南渡后,词人的.生活困顿。1129年丈夫于农历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李清照为文祭之:“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谢伋:《四六谈麈》卷一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赴越(今)浙江绍兴,在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当年与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令她饱受打击,其写作转为对现实的忧患,因此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暮年飘零后,感情基调转为凄怆沉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绍兴二年(1132年),至杭州,再嫁张汝舟,婚姻并不幸福,数月后便离异。

  李清照晚景颇为凄凉,朱彧《萍洲可谈》说她:“不终晚节,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惜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亦载:“然无检操,晚节流落江湖间以卒。”《碧鸡漫志》中说:“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卒于1155年(此前另有1151年、1156年等不同说法)。陆游《夫人孙氏墓志铭》“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孙氏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卒,卒年五十三,她十岁时即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由此可知,李清照当卒于1151年之后。《宋史·艺文志》中说她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八卷,但已经遗失。现有《漱玉词》辑本,现存约五十首左右。[1]

  历史名人故事 篇10

  历史名人故事 篇11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出自唐朝诗人李绅之手。李绅因此获得了“悯农诗人”的称号,但他其实是个生活奢侈、人品低劣的官僚。

  李绅家几代为官,六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全靠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养育成人。因此,李绅年轻时写出《悯农》这样反映农民艰辛的`诗作,是有生活基础的。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李绅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他从国子助教(唐朝国子监分设六馆,每馆均设博士及助教)做起,晚年官至宰相,封赵国公,逐渐蜕变。野史记载,李绅为官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他特别喜欢吃鸡舌,每餐一盘,耗费活鸡300多只,后院宰杀的鸡堆积如山。

  只是生活奢侈倒无可指责,但他发迹后爱耍权威,无情无义就是人品低劣了。

  《云溪友议》中记载,李绅发迹之前,经常到一个叫李元将的人家中做客,每次见到李元将都称呼“叔叔”。李绅发迹之后,李元将因为要巴结他,主动降低辈分,称自己为“弟”,为“侄”,李绅都不高兴,直到李元将称自己为孙子,李绅才勉强接受。

  还有一个姓崔的巡官,与李绅有同科进士之谊,有一次特地来拜访他,刚在旅馆住下,其家仆与一个市民发生争斗。李绅听说后,竟将那仆人和市民都处以极刑,并下令把崔巡官抓来。由于李绅为官酷暴,当地百姓常常担惊受怕,很多人甚至渡过长江、淮河外出逃难。

  历史名人故事 篇12

  一提起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人们不由得会想起玄奘、鉴真、郑和等,但也不应该忘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女外交家——西汉的冯嫽。

  冯嫽,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她随汉解忧公主远嫁到了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解忧公主的得力助手。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她在协助公主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深得西域各国人民的敬服,被尊称为“冯夫人”。

  汉武帝时,汉朝对长期南下侵扰的匈奴接连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同时,为了结成对抗匈奴的联盟,又与西域诸国中最强大的乌孙国(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联姻。解忧公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嫁给了乌孙的国王。汉昭帝末年到汉宣帝初年,匈奴屡侵乌孙,汉朝与乌孙合兵反击,大败匈奴。不久,乌孙国王去世,国内发生混乱。原国王的匈奴夫人生的儿子乌就屠,杀了新即位的国王,聚集一部分人马上了北山,并扬言要请匈奴兵来乌孙。这样,汉与乌孙对抗匈奴的联盟行将破裂。为此,汉朝派一万五千士兵进驻敦煌,密切注视着乌孙的动向。汉朝负责管理西域的长官西域都护郑吉,熟悉乌孙的情况,知道冯嫽的丈夫右大将与乌就屠关系很好,又了解冯嫽的才干,便请冯嫽去劝说乌就屠。为了维护汉与乌孙的'团结,冯嫽慨然上路,不顾生命危险,亲至北山面见乌就屠,向他晓之以理,陈说利害;加上汉朝大军的威慑和国内人民的反对,乌就屠不得不开始转变。他请冯嫽从中斡旋,并希望汉朝给他一个封号。汉宣帝得知此事后,征诏冯嫽万里入朝,当面向她了解乌孙的情况。冯嫽侃侃而谈,透彻地陈述了自己的见解。宣帝对她十分器重,正式任命她为出使乌孙的使节。冯嫽作为汉朝的使节,乘锦车,持汉节,率领副使和随从人员从都城长安出发,前往乌孙。到乌孙后,冯嫽代表皇帝诏令乌就屠前来,正式册立解忧公主的儿子元贵靡为“大昆弥”(国王),乌就屠为“小昆弥”,并赐二人金印绶带。至此,乌孙的动乱得到了圆满解决,汉与乌孙的联盟得到恢复,冯嫽出色地完成了出使任务。

  公元前51年(宣帝甘露三年),因解忧公主年老,思归故土,冯嫽随同她一起返回都城长安。这时,乌孙大昆弥元贵靡的儿子星靡代行大昆弥事,由于星靡性情怯弱,国内又不稳定。冯嫽为此上书皇帝,请求再次出使乌孙。于是,已经年逾花甲的冯嫽,为了巩固汉与乌孙的联盟,又一次以汉朝使节的身份,不辞辛苦,踏上万里西行的征程。

  冯嫽作为一个女子,几次被朝廷任命为正式使节,出使异邦,这种情况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是绝无仅有的。她为了加强汉族与西域少数民族的团结,可以说贡献了毕生精力,在民族团结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后人有诗赞她:

  多少须眉无语

  ——咏冯嫽

  铁与火,血与泪,多少须眉无语。

  谁能将女儿志男儿胆比个高下……

  龙堆秋草朝晖稀,骢马晨迎翰海风。

  大漠关山来复去,何问天涯远与近。

  血浓的亲,酒香的情,只叫绝域开云道。

  铁与火,血与泪,多少须眉无语。

  谁能将女儿志男胆比个高下……

  狼望春花雪絮积,紫鞍夜度交河月。

  羽檄纷飞锦车匆,干戈玉帛怎舍取?

  血浓的亲,酒香的情,不图荣名在画麟。

  历史名人故事 篇13

  1886年大清前科状元、礼部侍郎洪钧因为母亲病故,从京城急匆匆赶回了苏州。

  行至仓桥浜时,他听得河面的花船上传来一阵婉转的笑声,笑声里绵绵的温柔,像一只小手,抻平了洪钧心里的褶子。就在洪钧掀开轿帘望去时,彩绘精致的花船窗里,一个笑靥如花的女孩子也正掀了窗帘望向他。这隔着水面的惊鸿一瞥,已让洪钧惊艳不已。

  洪钧的轿子在一颠一颠中远去了,身后的笑声,依旧袅袅地浮在水面上,让洪钧心头漾开了涟漪。为母亲料理完丧事,洪钧就派人去打听花船上的女子姓甚名谁。这女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名动苏州城的'赵灵飞。

  洪钧对赵灵飞早就有所耳闻。赵灵飞是她的闺名,乳名叫赵彩云,原本出生于安徽徽州一个士绅家庭,年幼时跟随家人来到了苏州。赵灵飞天生丽质,十来岁时就出落得十分标致,那时候,苏州城周家巷小女赵灵飞如花的美貌远近皆闻。不过,她的声名鹊起却阻止不了家道式微的趋势,赵家一家老小的日子开始越过越难。

  赵灵飞不愿看着一家人吃了上顿没下顿,于是,1886年,她到苏州城香风习习的花船上做了一名卖笑不的“坐舱姑娘”。为了顾全体面,她把姓名改为了傅彩云,傅取“富而有财”之意。只是,当年周家巷的赵灵飞名声太盛,很快大家便知晓了傅彩云的真实身份,一时之间,几乎人人都想来一睹芳泽,赵灵飞成了名动苏州城的人物。

  洪钧派下人接赵灵飞到洪府一见,结果这一见,洪钧对赵灵飞更是如痴如醉。虽然洪钧已经49岁,而赵灵飞只有13岁,但是洪钧却觉得他和赵灵飞十分投契。

  第二年的正月十四,八抬绿呢大轿,洪钧将赵灵飞明媒正娶作了他的第三房太太。从此,赵灵飞更名为洪梦鸾,艳若桃李的“花国状元”嫁给了贵为朝廷高官的前科文状元,这在当时不失为一段美谈。

  1887年,守完丧的洪钧带着洪梦鸾赴京任职,进京后不久,洪钧就被任命为大清国出使德、奥、俄、荷四国的全权大使。按照当时新兴的做法,大使出行当由夫人陪同,但是洪钧的元配因为受当时的传言恐吓,生怕出国后会被外国老毛子生吞活剥,而拒不随同;而姨太太则因为一直抱病在身,经不起舟车劳顿,也不便前往。于是,洪梦鸾成了公使夫人的不二人选。一个小脚女人,就这样轻移莲步,迈出了国门。

  历史名人故事 篇14

  历史名人故事大全

  鲁班生于公元前五0七年。他一家世世代代都是手工工匠。鲁班本人则是一个手艺高强的工艺巧匠,杰出的创造发明家。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和传说很多。至今,在民间还广泛地流传着他发明创造的故事。

  锯和刨

  今天,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锯、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据传说都是鲁班发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出来的。

  就拿锯的发明来说吧。有一次,国王命令鲁班在十五天内伐出三百根梁柱,用来修一座大宫殿。于是,鲁班带着徒弟们上山了。他们起早贪黑,挥起斧头,一连砍了十天,一个个累得精疲力尽,结果只砍了一百来棵大树。

  这时,砖瓦石料都已备齐,国王选定动工的黄道吉日也快到期了。如果动工时木料准备不齐,是要处死刑的。怎么办呢?晚上,鲁班躺在床上翻来复去地睡不着。他爬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山上走去。抬头望望,启明星向他眨着眼睛,天快亮了。

  突然,鲁班觉得手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抬手一看,长满老茧的手划出一道口子,渗出了血珠。他仔细地在周围观察,原来是丝茅草划的。鲁班很惊奇,他摘了一片草叶,发现草叶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细齿。一转身,他又看见一只大蝗虫正张着两个大板牙,很快地吃着草叶。鲁班捉了个蝗虫一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齿。看看丝茅草的叶子,再看看蝗虫的大板牙,他心里豁然开朗。

  他用毛竹做了一条竹片,上面刻了很多象丝茅草叶和蝗虫板开那样的锯齿。用它去拉树,只几下,树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树干出了一道深沟。可是,时间一长,竹片上的锯齿不是纯了,就是断了。这时,鲁班想起了铁。他跑下山去,请铁匠按照自己做的竹片,打了带锯齿的铁条,用它去拉树,真是快极了!

  这铁条,就是锯的祖先。有了它,鲁班和徒弟们只用了十三天,就伐了三百根梁柱。

  鲁班是个木匠,整天和木头打交道。他的'技术很高,特别善于用斧头,能几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样子。“班门弄斧”这句话,就是说谁要在鲁班面前摆弄斧子,那是自不量力。由此可见,鲁班用斧之纯熟。

  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光滑滑,鲁班却办不到,特别是碰到木纹粗和疤节多的木料时,就更难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鲁班白天琢磨,夜里想,他先是做了一把薄的斧头,磨得很快,砍起来比以前是好多了,可还是不理想。

  于是,鲁班又磨了一把小小的薄薄的斧头,上面盖了块铁片,只让斧头露出一条窄刃。这回,鲁班不砍了。他用这窄刃在木料上推。一推,木料推下来薄薄一层木片。推了十几次,木料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比过去用斧子砍可强多了。可这东西拿在手里推时既卡手又使不上劲。鲁班又做了一个木座,把它装在里面。刨子,就这样诞生了。

  鲁班做木匠活时,常常遇到直角。虽然他手头有画直角的矩,可用起来挺费事。鲁班经过改进,做成一把“L ”形的木尺,量起直角来,可方便了!后来,人们都把它叫鲁班尺。 由于鲁班对木工工具的改进作出了这么大的贡献,所以,两千多年来,木匠们都尊敬地称他是祖师。

  石磨与云梯

  鲁班一年到头,四处奔波,给别人干活。 这一天,他忙了一上午,坐下来休息。旁边,有一家人正准备做饭,可是没有面粉了。他们拿来一些麦子,放在石臼里,用沉重的石杵去捣。捣麦的人累得满头大汗,才捣碎了很少一点。因为麦粒是椭圆形的,用劲小了,砸不碎;劲大了,又把麦粒砸跑了,真是急死人了。当时,人们都是用的这种办法。鲁班决心改革它,为人们解决困难。 又一天,“鲁班来到另一个地方干活,恰巧看到一个老太太正在捣麦子。老太太年岁大了,举不起石杵了。她扶着石杵,在石臼里研着麦粒。鲁班走过去一看,石臼里的麦粒有不少已经磨成了粉。鲁班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回到家里,鲁班叫他的妻子云氏找来两块石料。他把石料凿成两个大圆盘,又在每个圆盘的一面凿出一道道槽。其中的一个圆盘,他还安上了木把。邻居们都很奇怪,鲁班做的是什么呢?大家都围过来看。只见鲁班把两个圆盘摞在一起,凿槽的两面相合,有木把的放在上面,中心还装了个轴。他在圆盘中间放上麦粒,然后转动上面的石盘,麦粒很快就磨成了面粉。大家高兴极了,鲁班真是为人们立了一大功啊「 这就是两千多年来,在我国农村曾经广泛使用过的石磨。

  鲁班不仅是能为人民制造各种生活用具的能工巧匠。而且是一个杰出的机械发明家。

  鲁班生活的年代,正值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休。那时,每个城市都修有很高很厚的城墙。守城的将士们关上城门,站在城墙上守卫着。而攻城者呢,手中的武器不过是弓箭、长矛之类,很难将城攻下。常常是把城围了多日,干着急攻不下来。

  鲁国国王命令鲁班制造攻城的器械。鲁班想来想去,想起了自己己盖房子时用过的短梯。踏着短梯,能登上房顶,造一个长梯,不就可以爬上高高的城墙了吗?如果在梯子上还能射箭,不就可以打退守城的人了吗?于是,鲁班造出了”云梯“。这种”云梯“,能在乎地上架起来,够上高高的城墙,上面还可以站人射箭。现代消防器材中的云梯,就是从这个云梯发展演变而来的。

  据古书记载,鲁班还造过一辆”木马车“。那是他的母亲死了,为了送葬造的。鲁班在车上安了机关,有木人驾御。送葬那天,一路上围了很多人,看着这辆自动行走的木马车,一个个赞叹不已。

  历史名人故事 篇15

  可悉降猛虎

  北魏时期有一个名叫可悉的武士,他高大魁梧,性格坚毅,还练得一身好武艺。可悉十七岁之后,经常陪北魏皇帝一起去森林里打猎。这天,一行人又来到森林,皇帝的侍卫个个本领高强,没过多久,他们就捕到了野兔、鹿、山鸡等猎物。大家一路高声谈笑,踏上了回宫的路。

  这时候,突然一只吊睛白额猛虎扑出来,拦住了他们的去路,吓得众人一身冷汗,马也因为受了惊吓变得狂躁不安。就在这时,可悉大声喊道:“你们保护皇上,我来收拾这个畜生!”

  可悉说完便赤手空拳地冲了上去和老虎搏斗起来。老虎尾巴用力一甩,眼看要扫到可悉,可悉机敏地压低身子,躲开了这一次攻击。老虎马上转身猛扑向可悉,可悉敏捷地侧身一翻,又躲过了老虎的攻击。老虎见一直抓不到可悉,变得非常焦躁,可悉则一直保持冷静,随机应变。人、虎就这样来回周旋着。不一会儿,可悉找准机会,一下子跳到老虎背上,死死按住虎头,抬起铁拳拼命朝老虎的天灵盖猛砸下去。也不知打了多少拳,最后,老虎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了。可悉赢得了胜利,并把这只老虎献给了北魏皇帝。

  北魏皇帝夸奖可悉说:“你真是太英勇了!”可悉谦虚地说:“保护皇上是我应该做的'。”北魏皇帝接着说:“希望你以后能把过人的勇气用来造福国家,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强大。”可悉听从了皇上的意见,把自己的功夫传授给更多的人,最后用在了带兵打仗上。

  可悉赤手空拳地战胜了猛虎,还积极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体现了他无畏无私的精神。我们也应该学习可悉,努力学习,争取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

  历史名人故事 篇16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匡衡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匡衡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匡衡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匡衡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匡衡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苏秦也很冷淡,瞧不起苏秦。这对苏秦的刺激很大。所以,苏秦下定决心,发奋读书。苏秦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苏秦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牛角挂书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李密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李密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李密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王羲之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王羲之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王羲之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王羲之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王羲之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王羲之吃,王羲之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王羲之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王羲之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王羲之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包青天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岳飞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岳飞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岳飞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岳飞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岳飞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岳飞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屈原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屈原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闻鸡起舞

  东晋时,祖狄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青年时代就胸怀为国立功的大志。

  他有个好朋友刘琨,也是一位抱负不凡的人。他们两个同做"司州主簿" (司州,今河南洛阳一带,主簿,掌管文书簿籍的官吏)时,对当时内忧外患的国家危局看法相同,共同怀着光复河山的报国之志,两个人夜间同睡一床,经常谈论国家大事到深夜。

  有一天半夜,忽然听得鸡啼。祖狄使用脚踢刘琨说: "你听听,这鸡啼的声音是多么激越昂扬,它是在叫人奋发图强啊!"于是,俩人便披衣起床抽出宝剑,在鸡啼声中舞起剑来。 "闻鸡起舞"的成语,就是由这个故事而来的。

  孟母择邻

  孟子的母亲十分注重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作用,孟子小时候,孟母为了能使他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先后迁居三次。

  据说,孟母起初带着年幼的孟轲,住在一所公墓附近。孟轲看见人家哭哭哀哀地埋葬死人,他也学着玩。孟母见了,说: '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不合适!"很快把家搬到了一个集,市的附近。在新家附近,孟轲看见商人们自吹自夸地卖东西赚钱,觉得很有趣,便又学着玩。孟母看在眼里,心里想道: '不行,孩子住在这里也不合适。"于是,她又寻找迁居的合适地方,很快将家搬到了靠近学堂的地方。在这里,孟轲不久就开始学习礼节,提出上学的请求了。孟母这才高兴地说:"这里才是适宜我儿居住的地方。"于是,便在这里住了下来。

  后来,孟子果然未负慈母心,成了有名的学者和思想家。

  历史名人故事 篇17

  苏轼炼字

  苏轼与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一人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苏轼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纵观二人对联,苏轼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历史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历史名人故事03-26

历史名人故事09-27

历史名人故事大全06-09

历史名人故事(精选21篇)08-19

历史名人励志小故事04-14

历史名人故事14篇09-22

历史名人故事(15篇)11-13

历史名人故事15篇11-03

历史名人孟尝君和秦国的故事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