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质作文网>写作素材>名人故事>历史名人故事

历史名人故事

时间:2024-07-24 07:38:01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历史名人故事[经典]

历史名人故事 1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历史名人故事[经典]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人物生平

  1084年,李清照诞生于北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明水镇。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

  18岁,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是金石家。前期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如《渔家傲》“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话不予群花比”。1107年移居青州。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与丈夫南渡江宁《金石录后序》:“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行至镇江时,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逃去。建炎二年(1128年)春,始抵江宁府。

  南渡后,词人的生活困顿。1129年丈夫于农历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李清照为文祭之:“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谢伋:《四六谈麈》卷一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赴越(今)浙江绍兴,在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当年与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令她饱受打击,其写作转为对现实的忧患,因此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暮年飘零后,感情基调转为凄怆沉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绍兴二年(1132年),至杭州,再嫁张汝舟,婚姻并不幸福,数月后便离异。

  李清照晚景颇为凄凉,朱彧《萍洲可谈》说她:“不终晚节,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惜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亦载:“然无检操,晚节流落江湖间以卒。”《碧鸡漫志》中说:“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卒于1155年(此前另有1151年、1156年等不同说法)。陆游《夫人孙氏墓志铭》“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孙氏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卒,卒年五十三,她十岁时即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由此可知,李清照当卒于1151年之后。《宋史·艺文志》中说她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八卷,但已经遗失。现有《漱玉词》辑本,现存约五十首左右。[1]

历史名人故事 2

  “天王巨星”苏东坡

  苏东坡才华出众,加上长得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因此拥有大批的粉丝。虽然苏东坡“星途坎坷”,但这些忠实的粉丝却一直追随,对他不离不弃。

  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喜欢到西湖游玩。有一天,苏东坡游览西湖时,忽然着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驾船追了上来。苏东坡不知其来意,一时愕然。女子激动万分地说,她自小就仰慕苏东坡,但一直无缘相见,现已嫁为民妻,今日亲眼看见自己的偶像,也了却了多年的愿望。之后,美女粉丝给苏东坡弹奏了一曲古筝,便驾船翩然而去。苏东坡无比感慨,为此,他写下一首《江神子》。

  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有一个叫李琪的粉丝,非常想要苏东坡的签名墨宝,但一直没有机会。多年过去了,李琪仍拿不到偶像的签名墨宝,眼看苏东坡就要调离黄州,她心急如焚。离开当日,黄州官员设宴为苏东坡饯行,宴席就设在李琪所服务的酒店。真是天赐良机,李琪决定豁出去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苏东坡酒兴正酣。看到时机成熟,李琪便捧着酒杯跪拜在偶像面前,随即拿出自己的随身汗巾,求苏东坡签名墨宝。苏东坡倒也爽快,让李琪取来笔墨,挥手便在汗巾上写道:“东坡七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到此,即掷笔袖手,复与宾客谈笑。只写两句?这可把李琪急坏了,于是她再次跪拜,求苏东坡再续。苏东坡大笑,接着写了两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书毕,在座宾客无不击节赞叹,李琪也了却多年心愿,激动得流下眼泪。

  苏东坡59岁时被贬至惠州,当时,他的邻居温氏有个女儿叫温超超,年方16岁,貌美如花。在当时,16岁已经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但温超超的眼光极高,任提亲的踏破门槛,她就是不肯嫁人。直到苏东坡被贬谪到惠州,她才算是找到了意中人,她高兴地对人说:“嫁人只嫁苏东坡!”于是,每天晚上,温超超不顾其淑女形象,愣是翻过高墙,来到苏东坡窗前听他吟诗诵读。一个晚上,窗外的温超超被苏东坡发现了,慌乱之中,温超超马上就翻墙跑回家中。苏轼跟踪寻到温家,问其缘故。温父无奈地告诉了苏东坡实情。苏东坡并不是好色之徒,他答应温父,要给温超超找到一个好归宿。但天有不测风云,不久,苏东坡就又被贬到海南儋州去了,此事也因此不了了之。到苏东坡遇赦放还,途经惠州时,温超超已经抑郁而终。

  在京城的皇宫里,苏东坡的`粉丝也不在少数。当时,皇宫中的皇太后、皇后、公主和不少宫女都是苏东坡的超级粉丝。她们对苏东坡的一贬再贬非常愤慨,但始终无能为力。北宋元丰年间,“乌台诗案”案发,苏轼被逮捕下狱。宋神宗当时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看到自己的偶像入狱,神宗为此闷闷不乐。后来,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搬出了当年宋仁宗“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的祖训,为苏东坡说情。最终,宋神宗决定对苏东坡从轻处理。所谓的“吾为子孙得两宰相”,其实就是前任皇帝宋仁宗对苏东坡爱戴有加的一个体现。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在宋朝疆域之外,也有苏东坡的粉丝。有一回,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出使辽国,在辽国,苏辙惊奇地发现,辽国人常常向他打听苏东坡的情况。后来,苏辙在给苏东坡的信中写道::“谁将家谱到燕都,识底人人问大苏。”由此可见,苏东坡在辽国也有极大的影响力。当时高丽国有两个兄弟,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他们分别取名为金富轼、金富辙。轼和辙,正是苏东坡兄弟的名字,由此又可见,苏东坡被外国人崇拜的程度。

历史名人故事 3

  历史名人汉高祖刘邦得天下的故事

  由于刘邦出身无赖,以行伍定天下,轻慢儒生,诛杀功臣,因而很少赢得历代正直文人的好感。历代文人更是耿耿于怀:“世无英雄,遂使胥子成名!”“原来刘项不读书”;“偶因乱世成功业,更向翁前与仲争”。在他们看来,刘邦平定海内,称雄天下,并不是靠品德和真功夫,而是由于他品性奸诈和历史提供的机遇。其实历史地看,刘邦确有过人之处和领袖魅力,并非一般凡夫俗子所能企及。刘邦毕竟不是一位草莽英雄,前人对刘邦最终获胜,成为汉高祖的原因多有分析。刘邦驾驭全局、举重若轻的雄才大略,审时度势、因时而动的精确的判断能力,能屈能伸、趋利避害、出生入死、大厦倾于前而不惊的大将风度,不拘一格的用人术,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气度,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纵观刘邦的一生,其成功的经验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豪杰原本是“无赖”

  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沛郡丰邑人(现在江苏丰县),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他的父母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百姓。刘邦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常常到酒店里赊酒,喝醉了就倒在酒店里睡觉,刘邦性格豪爽,对人很宽容,但他不太喜欢读书,也不喜欢下地劳动,他的哥哥和嫂子不愿与其同过,刘邦的父亲只好把长子一家分出另过,刘邦仍随父母居住。刘邦长到弱冠之年,仍是不改旧性,父亲就斥责他说:“你真是个无赖,什么时候才能像你哥哥一样买地置房!”刘邦并未觉悟,还是经常带着一伙狐朋狗友到哥哥家白吃。嫂子被吃急了,就厉声斥责,刘邦也不以为然。一次,刘邦一伙又赖在哥哥家蹭饭,嫂子急中生智,用勺子猛劲刮锅,弄出了震天的响声,刘邦一听,以为饭已吃完,自叹来迟,只好请朋友回去。等他送走朋友,回头到厨房一看,锅灶上正热气腾腾。刘邦这才知长嫂使诈,受了刺激,从此不再回来。

  刘邦的这种“无赖”本性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改变。楚、汉相争之时,刘邦曾经兵败彭城,自己只身逃走,两个孩子也被冲散。其后在逃难人群中发现了自己的一子一女,但楚军紧追,刘邦急于逃命,嫌车重太慢,竟将两个孩子推下车去。部将夏侯婴看见,急忙把孩子放回车中,如此反复了三次。刘邦说:“我如此危机,难道还要收管两个孩子,自丧性命吗?”夏侯婴反驳说:“这是大王的亲骨肉,怎么能舍弃!”刘邦竟然舍人救己,拔剑就砍夏侯婴,夏侯婴无奈,再也不敢把孩子放在车上,只好把孩子挟在腋下逃跑。俗语谓虎毒不食子,也许因为刘邦非虎而龙,也就顾不得这条古训了。

  楚、汉两军对峙时,项羽曾把刘邦的父亲拿到军中,想以此要挟刘邦。项羽此举虽不太正大光明,但两军对垒,似乎也情有可原。一次,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推到阵前说:“你如不撤兵,我就把你的父亲烹了。”两军将士本以为刘邦会十分为难,情感也都倾向刘邦这一边,谁知大家是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了,刘邦根本就不在乎,竟然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们俩曾经结拜为兄弟,我爸爸就是你爸爸,你若把你爸爸煮了来吃,请把肉汤分一杯给我喝(分我一杯羹)。”面对这样的无赖,项羽能有什么办法呢?只得把刘邦的父亲放了。

  “无赖”刘邦快30岁的时候,做了泗水的亭长,时间一久就和县里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在亭长这个官位上,刘邦整整呆了18年。

  那时的刘邦虽然职位低下,但他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有一次刘邦送服役的人去咸阳,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这句话泄露了他心中的秘密,表明他渴望成为一名威震四方的豪杰。

  刘邦的妻子是吕公的女儿吕氏,吕公本来不住在沛县,后来和家乡的人结下冤仇,便带着家人投奔自己的好朋友——沛县的县令,所以就把家安在沛县了。在吕公刚刚到沛县时,沛县的许多上层人物听说了他和县令的关系,便纷纷上门拜访,借机向他拉拉关系,套套近乎。当时在沛县担任主簿的萧何负责接待宾客,由于客人很多,所以萧何就宣布了一条规定:凡是贺礼钱不到一千钱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坐,刘邦本来就瞧不起这些官吏,他没有带一个钱去,却骗负责传信的人说:“我出贺钱一万!”

  吕公听说了,赶忙出来亲自迎接他。萧何担心出现尴尬的局面,所以忙不迭地对吕公解释说:“刘邦平时就愿意说大话,很少干实事。”吕公本就是个善于维护别人尊严的人,况且一见刘邦器宇轩昂,超凡脱俗,所以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请刘邦入上席就坐。

  这次刘邦不但吃了一顿免费的盛宴,而且散席之后,还被吕公单独留下,原来吕公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刘邦,所以特地征求刘邦的意见。刘邦当然求之不得了,可是吕公的夫人却不愿意,骂吕公说:“你常说这个女儿有出息,要嫁给贵人,沛县令要娶他,你都不肯,怎么会要给毫无出息的刘邦?”吕公说:“你们女人就是目光短浅。”于是不顾夫人的极力反对,硬是把女儿嫁给了刘邦,这就是以后历史上有名的吕后。汉惠帝就是她和刘邦的儿子,还有一个孩子就是鲁元公主。

  利用迷信起大事

  有一天,吕后和女儿在地里除草,有一个过路的`老人向她们讨水喝,喝完水便给吕后和她的女儿相面,说她们都是天下的大贵人。老人刚走,刘邦就回来了,吕后便把刚才老人说的话告诉了刘邦,刘邦一听也很高兴,他赶紧又追上了老人,让他也为自己看看面相。老人说刚才之所以说他的夫人和女儿长得贵人相,就是因为他的缘故,而刘邦的面相是贵不可言。刘邦一听高兴极了,对老人拜了又拜,谢了又谢。

  在秦始皇执政的晚年,全国政局已处于很不稳定状态。秦始皇征讨匈奴、建筑长城而动用大批人力、物力,加上原先进行的修驿道、修宫室以及骊山陵的工程,使政府原有的人力根本不足派用,只好由民间征调大量的劳役。

  这一次,沛县接到征调劳役的命令后,县令不敢怠慢,立刻编造名册,并决定派遣一名亭长负责领队的工作。这次的劳役是建筑骊山陵,是件非常艰险的工作,加上大家对过多的劳役反感颇深,因此负责领队是件危险的差事,万一有人逃亡,领队也要连坐论罪。

历史名人故事 4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欧阳修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自己?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历史名人故事 5

  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历史名人故事 6

  提起杨家将,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杨业。历史上,这位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将,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汉政权,受到北汉皇帝的.信任,任侍卫新军都虞侯。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全国统一大局已定。杨业向北汉皇帝刘继元提出了“奉国归宋”的建议,遭到反对。但他深感刘氏厚遇之恩,并未变心投宋,而是舍命保卫北汉政权。后来,北汉战败,杨业却仍在城南与宋军苦战。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是一员勇将,便派北汉亡国皇帝刘继元的亲信前去劝降。见到刘继元派来的劝降使者,杨业悲愤地大哭了一场,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于边事,洞晓边情”,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与河东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担负起了山西防御契丹的任务。

  杨业不负宋太宗的重托,在契丹军出入的各个要道口,连续修建了阳武寨、崞寨、西陉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均在今代县、繁峙境内)6 个兵寨。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 980年)三月,契丹十万军马来攻雁门,杨业率部用堵截和奇袭办法,大败契丹军,杀死他们的节度使、驸马、侍中肖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朝廷由此提升他为云州观察使,仍知代州。

  史书上记载,杨业的儿子除延玉外,还有延朗、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

  杨延朗后改名延昭,人们称他为“杨六郎”。他智勇善战,号令严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将。杨延昭儿童时代受到父亲的熏陶,十分爱做军事游戏。杨业常对人说:“这个孩子最像我。”每次打仗总要带他上阵。战争中,杨延昭很快锻炼成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大将。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杨业率军北伐应、朔,派杨延昭任先锋,与契丹军在朔州城下激战。延昭被乱箭射穿了手臂,但他毫不介意,更加讲命地与敌人厮杀。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 999年)冬天,契丹军又一次向宋朝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宋军节节失利。这时,杨延昭正守卫遂城(今河北徐水县西)。在契丹围攻之下,遂城城小无备,人人危惧。杨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乱。他让士兵在城墙上浇水成冰,使城墙变得又坚固又光滑。契丹军攻城不下,只好绕道去攻打别处。在杨业死后,杨延昭守卫北方20多年,屡败契丹军队,继承和发扬了杨家“忠心报国”的优良家风。

  杨家将的第三代是杨宗宝,他是杨延昭的儿子,也是宋代一名边防名将。在宋仁宗时期,他先后在河北、陕西边境做过镇守将军。他镇守陕西时,主要是防务西夏国对中原地区的骚扰。

  杨家将正是这样一代接一代地为保卫祖国恪尽职守。他们的事迹不断走入传说、故事、戏曲舞台和影视剧创作。

历史名人故事 7

  王昭君出塞

  汉宣帝在位的时候,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那时候,匈奴由于贵族争夺权力,势力越来越衰落,后来,匈奴发生分裂,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

  其中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被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了,死伤了不少人马。呼韩邪和大臣商量结果,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带着部下来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像招待贵宾一样招待他,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粮食。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刘奭即位,就是汉元帝。没几年,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还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打败了郅支单于,把郅支单于杀了。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了。

  以前,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

  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

  有个宫女叫王嫱,也叫王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为了自己的终身,她毅然报名,自愿到匈奴去和亲。

  管事的大臣正在为没人应征焦急,听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报汉元帝。

  汉元帝吩咐办事的大臣择个日子,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

  呼韩邪单于得到这样一个年轻美貌的妻子,高兴和感激的心情是不用说的了。

  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多少有点舍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是已经晚了。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

  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

  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日子一久,她慢慢地也就生活惯了,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匈奴人都喜欢她,尊敬她。

  王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王昭君离开长安没有多久,汉元帝死去,他的儿子刘骜即位,就是汉成帝。

  带着和平远航

  公元1413年的冬天,在古老而又神秘的东方,一支世所罕见的庞大船队于晨雾尚未飘散之际,悄然起航。这支船队拥有宝船四十余艘,官校,水手,医士,工匠一应俱全,总人数达两万七千余人。船队统领郑和正当壮年,且已有3次远航西洋的经验。总之,这支船队可以说是当时世上最庞大的海上力量,所过之处,无不俯首称臣。但此时,郑和却独立于船头,远望大海,眉头紧缩。这让船上的水手感到非常奇怪,以前郑和大人每次出海都是雄心勃勃,志在必得,按理说这次出海任务也不困难,为何却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连郑和最亲近的心腹也想不明白。

  事实上,郑和的脑子里所担心的是明成祖朱棣下达给他的一个密诏。关于这个密诏的详情,还要从两年前说起。

  那时候,郑和刚刚完成第三次远航西洋,返回都城,向朱棣当面复命。在聊起海上奇遇的时候,郑和谈起了他所见到的一个堪比桃花源的小岛。该岛离中华大地并不远,岛上有大约一万居民,令郑和及其手下称奇的是,居民中只有三分之一是中国人,其他人都是金发碧眼,肤色也与常人不同。郑和虽然比手下们见识更广,但也从没见过这么多白种夷人聚居在一起。当岛上居民发现郑和船队后,立即展现了热情好客的一面,而郑和也是出于职业习惯,不仅欣然登岛,还详细记下了关于此岛的资料。话说郑和讲到这里,发现朱棣脸色阴晴不定,心中惶惑,不知道该不该接着说。朱棣见郑和停住了,挥一下袖子道:接着说,把你在岛上的见闻全部告诉朕。郑和领命,略感心惊地说道:臣登岛后发现,两族人民相处非常融洽,可以说是相互取长补短,我们的人教给他们纺织,生产瓷器,还种植了茶叶。而白种居民则教给我们的人建造一种完全不同的建筑。岛上最令臣等惊讶的就是建筑了,感觉耳目一新,有一种我国建筑所并不具有的美感。这些建筑中最出彩的就是一个硕大的园林。园林里面有一个仙女般的雕像,脚踏波浪,手持白鸽,头戴海马凤冠,岛上居民称之为和平艾琳娜,和平艾琳娜的前面是和平许愿池。据居民们说,和平艾琳娜与和平许愿池特别灵验,正是她保护了他们有这一片美丽的生存之所够了!朱棣突然喝道。郑和抬起头,这才发现朱棣已经满脸怒色。朱棣道:郑和,你难道忘了你的秘密任务吗!还记得朱允炆吗!郑和这才恍然大悟朱棣暴怒的原因。

  原来,这朱棣的皇帝位子不是继承而来的,朱棣本是燕王,不服自己的侄子朱允炆当皇帝,起兵造反,苦苦打了很久的仗才坐上龙椅。话说这篡位的朱棣倒也是个不错的皇帝,对百姓挺好,但对这旧敌是特别的狠毒。朱允炆手下的忠臣们大多都惨遭折磨而死,比如名满天下的方孝孺甚至被诛十族,这可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当上皇帝后,有个心病一直在折磨着朱棣,那就是被他篡位的朱允炆,在攻入京城的时候,不见了。对于如此仇恨敌人的朱棣来说,这还得了而且朱棣也怕朱允炆也像他一样,又起兵篡他的位,于是派了很多人在全国范围内秘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至于郑和下西洋,也携带了寻找朱允炆踪迹的任务。如今,郑和告诉朱棣有这样一个秘密小岛,而且人口也不少,岂不正中了他的心病此刻,郑和内心无比担忧,看着阴沉着脸,走来走去的朱棣,不知道他会下什么命令。朱棣想了一会,又坐下来继续询问了一些岛上情况后,奋笔写了一个密诏交给郑和。密诏的内容是一个很残酷的阴谋。朱棣听闻岛上铁器资源匮乏,农具不足,密令郑和准备再次下西洋,以送给岛民农具为由,暗地里将装满精良武器的箱子运到岛上,而后攻其不备,将该岛变成废墟!

  话说郑和虽然和岛民们交情不深,但他是一个有慈悲之心的人,哪里忍心亲手做出这样的惨剧。而皇命又不能不听,否则不仅是他,手下们也会一起受到惩罚。因而郑和此次出洋心事重重,内心极其矛盾,始终不知该如何抉择。郑和的忧虑无法阻挡船队驶向小岛,很快,郑和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地方。哎,走一步算一步吧,郑和心想。于是在岛上居民的感激声中,命令属下们将装满农具的箱子抬上了岸。岛民们充满感恩之情,邀船队上的士兵和水手下船在岛上休息几日,事情如预想的'一样顺利,但这种顺利是郑和最不想看到的。

  第一晚相安无事,岛民们尽地主之谊,船队上的人再次大开眼界,见识了很多不同文化的事物。第二个夜晚到来了,原计划今夜子时行动,郑和还没有将密诏告诉属下,而是命令他们看好箱子。随后,他独自外出,在岛上四处散心,想努力逼自己做出一个选择。很快,他又来到了美如仙女的和平艾琳娜的脚下。郑和内心的挣扎因为美丽的园林而减轻了不少,他站在纯净的和平许愿池旁,双目凝视和平艾琳娜的眼睛,内心喊道:美丽的和平艾琳娜啊,如果你真是他们的守护神,就把武器变成真的农具吧!我真的不想看到战争在这里发生!祷告一番后,夜已将近子时,郑和只得返回营地。回营之后,郑和仍没有做出抉择,他来到箱子旁,决定打开箱子,让属下们自己选择是否遵守密诏。万万没想到,郑和在开箱子的一霎那彻底傻眼了,刀枪真的全部变成了锄犁!属下们奇怪地看着郑和,不知他为什么要打开看看。郑和从震惊中反应过来,直接跑向和平许愿池!

  当他气喘吁吁地再次站在和平许愿池旁边的时候,看到了微笑着的和平艾琳娜,脚踏波浪,优雅中不失威严地向他走来。动听的声音从艾琳娜的嘴里发出:郑和,和平是所有人类的梦想,是我用海马龙法杖将武器变成了农具,和平的种子已经在这片土地扎根,也在人们的心里扎根,感谢你没有做出那个决定,和睦,包容,互爱的精神将继续存在于这片天地。未来,也要靠你这样的人传播这种精神。郑和听后,双目含泪道:不,美丽的和平艾琳娜,应该是我感谢你帮我下定了决心,使我避免成为一个发动战争的恶魔。如今我见识到了您的力量,让我更加坚信和平才是最终的梦想,我会为了这个梦继续走下去。艾琳娜笑道:郑和,你的奇遇还将继续,在你以后的航行中,我会暗中保护你一帆风顺,助你完成你的使命。我想,这次你回去后,皇帝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我赐予你此物,可保你不会被责罚。说完,艾琳娜手中的和平鸽嘴里衔着一个木盒飞向郑和,郑和接下此盒,再次表示感谢。艾琳娜道:你们皇帝内心也是有和平向善之追求的,相信他见了此物,必然明白其中含义,去吧郑和,继续你的冒险之旅。话刚说完,和平艾琳娜又变成了那个圣洁美丽的雕像。郑和沉浸在这魔幻般的奇迹中,看到手中确实拿着一个木盒,才明白一切都是真的。于是他捧着木盒,向雕像行礼之后,返回了营地。

  大约两年后,象征着大明鼎盛国力的郑和船队回到了祖国。船队统领郑和一下船就快马加鞭去京城复命。不出郑和所料,朱棣听说密诏没有执行之后立刻龙颜大怒。但郑和并没有特别慌张,他相信和平艾琳娜所说的话,将木盒呈给了朱棣。朱棣生气而又好奇地打开了木盒,郑和看不见木盒里的东西,观察朱棣的脸色先是惊讶,而后被吸引,最后脸上的怒气完全消失了,隐约有一丝哀伤。朱棣看了很久,又沉默了很久,对郑和道:这次你做得对,密诏一事不再追究。朕错了。郑和惊讶地听到皇帝居然向自己认错,万分欣喜那个小岛上的居民可以继续过上和平,美好的生活的同时,更加坚信和平艾琳娜神奇的力量。

  神奇的和平艾琳娜所给的木盒中到底是什么朱棣一直没有告诉别人,所以中国无人知晓。但在南洋流传这这样一个典故,一个魔盒拯救了一个美丽的岛屿。魔盒里是用魔法变换出的岛屿建筑景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正当你看得投入的时候,魔盒里升起狼烟,燃起战火,一切美丽的事物崩塌为灰烬。无论是谁看了都会痛恨这场战争的发生。

  和平是全体人类的梦想,和平艾琳娜让和平的种子在人们心里发芽,唤起人们沉睡的梦。带着和平远航,是和平艾琳娜交给郑和的任务,也是每个人的任务。和平艾琳娜所倡导的真善美的精神,将世代流传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历史名人故事 8

“面前人”妙对寇宰相

  寇准是北宋有名的宰相。一天,他跟几个大官儿聊天儿,写了个上联让他们来对:水底日为天上日。是说水里的太阳,不过是天上的太阳照出来的影。这几个大官听了,谁也对不上来。

  赶巧,杨大年这会儿进来,要跟寇宰相谈公事。寇准跟杨大年谈完了公事,就把刚才的上联跟他说了。杨大年盯着寇准的`两眼,稍微一琢磨,马上对了一句:眼中人是面前人。

  寇准说的是日影,杨大年就对了个人影。我往你眼前一站,你眼珠里准能照出我的人影,这就叫“眼中人是面前人”。

  同学们要不信,你就盯住别人的眼珠试试看!

历史名人故事 9

  庾信. 披裘负薪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享有盛名的文学家。他曾为一幅《五月披裘画》题写赞词,赞诗云: "披裘当夏,俗非为心,虽逢季子,不拾遗金。 "《五月披裘画》和庾信的赞词表现和赞美的都是一个动人的古代传说故事。 -德育名人小故事

  相传,春秋日时期吴中有一高士,生活极为清贫困苦,五月披裘。人称披裘公。一天,他背着一捆柴和延陵一位名叫季子的人同行。半道上,他们发观道旁有一锭别人遗失的金子,季子便对披裘公说: "你把那锭遗金捡起来吧。"扳裘公一听便发了脾气,他"真目拂手",说道: "为什么你自处高洁,却把别人看得那么卑下呢!我甘于五月披裘而负薪,甘于自食其力,岂是拾人造金之人?!"一番话说得季子面红耳赤,无言以对,心里却更钦佩披裘公的为人了。 -德育名人小故事

  穷到了夏天也换不起衣服:终日披裘打柴为生,也不去拾取路边造金,这确实表现了一利:高尚的品格和情操。这种人,虽在生活上拮据困苦,一贫如洗,其精神世界却是丰富而充实的。延陵季子以俗人之见劝其拾取遗金,受到严词批驳是在情理之中的。披裘公的美德是劳动者的美德,因而理所当然地要为后人所赞叹景仰和发扬光大。

  同胞兄弟志向径庭

  风雨飘摇的南宋末年,造就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元军大举南侵之际,文天祥率领军队与元兵苦战于江西一带,终因众寡悬殊,兵败被俘。文天祥被押解到燕京后,元朝当局因知他文武全才,深孚人望,便软硬兼施,甩了各种办法,企图用高官厚禄收买他。文天样虽身陷囹固,却坚贞不屈,志不可夺,宁死也不出卖自己的灵魂去做侵略者的鹰犬,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文天祥.同胞兄弟志向径庭

  文天祥有一个弟弟叫文溪山,当时还在惠州做官,他看着宋室江山大势已去,不思振作,却甘心媚颜事敌。就在文天祥被俘后的次年5 月,他投降元朝,后即赴燕京,骑马招摇于市。

  文天祥在燕都狱中,听到这个消息,捶胸跌足,放声痛骂,大骂他的弟弟文溪山没有骨气。哭毕,援笔写诗一首:

  去年别我施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兄弟一囚一骑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怜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志,悠悠白日横苍烟。

  文天祥还有一个哥哥名叫文天祯,宝祜年间乡举,也曾做过官。后因弟文天祥死节,于是再也不愿为官,隐居山林。同是一母所生,兄弟三人所走的人生道路却大相径庭,是和他们不同的道德信仰的人生追求分不开的。

  范缜.卖论取官我不为

  南朝的时候佛教盛行,齐国的竟陵王萧子良和后来梁国的.武帝萧衍,都带头宣传佛教,萧子良亲自给僧众送饭送水,萧衍称帝后,也宣布只有佛教才是正道,要求王公百官全都信佛。他们都妄图用佛教迷信来麻醉人民,维持其统治地位。 当时,有个名叫范缜(约450-515)的人,是位有名的无神论思想家。他坚决反对佛教迷信,亲自写了《神灭论》一书,宣传唯物论的道理,把形体比作刀刃,把精神比作刀刃的锋利,以此来说明精神不能离开形体。他还揭露佛教迷信是虚妄不实的,佛教宣扬的"天堂"、"地狱",都是为了愚弄百姓。

  《神灭论》问世后,在思想界引起不小震动,急坏了竟陵王萧子良。于是,他找来了全国最有名的和尚,以及他手下能说会道的宾客,当面和范缜辩论。他们向范缜提出了许多责难,都被范缜不慌不忙地一一反驳回去了。辩论进行了好长时间,那些和尚和宾客们始终没有找出一条象样的理由来证明真有鬼神存在,反倒一个个被范缜驳得哑口无言,前来观看辩论的人越来越佩服范缜,认为范缜讲得是对的。

  公开辩论难不倒范缜,萧子良便派了一个名叫王融的人到范缜家里,企图私下收买他。王融对范缜说: "您坚持神不存在的理论,是和名教相违背的。您的才干如此超人,若是不这样固执,是不愁做到中书郎这样的大官的。"听到企图以高官厚禄收买他,范缜不由得哈哈大笑,说: "如果我卖论取官的话,恐怕早已做了更大的官了,何止区区一个中书郎呢!但是,人各有志,不能勉强,卖论取官我不为!"王融见范缜说得如此决断,只好灰溜溜地告辞而去了。

  后来,萧衍做了皇帝,想继续用高压手段压服范缜,但不论他采用什么手段,范缜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无神论主涨。

历史名人故事 10

  春秋时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二人相知很深。他们俩曾经合伙做生意,一样地出资出力,分利的时候,管仲总要多拿一些。别人都为鲍叔牙鸣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财,只是他家里穷呀。

  管仲几次帮鲍叔牙办事都没办好,三次做官都被撤职,别人都说管仲没有才干。鲍叔牙又出来替管仲说话:“这绝不是管仲没有才干,只是他没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已。”

  他俩还一起当过士卒,打起仗来,冲锋时,管仲在后,鲍叔牙在前;败退时,管仲在前,鲍叔牙在后。人们都讥笑管仲贪生怕死,但鲍叔牙还是替他辩护:“管仲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家里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啊!”

  管仲曾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后来,鲍叔牙 当了齐国公子小白的谋士,管仲为齐国公子纠效力。两位公子在回国继承王位的争夺战中,管仲曾驱车拦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带,小白弯腰装死,骗过管仲,日夜驱车抢先赶回国内,继承了王位,称为齐桓公。公子纠失败被杀,管仲成了阶下囚。

  齐桓公登位后,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欲杀管仲报一箭之仇。鲍叔牙不愿担任相国之位,并指出管仲之才远胜于己,力劝齐桓公不计前嫌,用管仲为相。齐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果然如鲍叔牙所言,管仲的才华逐渐施展出来,终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感悟】

  知己从来难觅,故鲁迅先生发出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慨叹。相交易,相知难,今世若有相识相知,千万要珍重厚爱!

历史名人故事 11

  公元前319年,孟子周游列国,第二次来到齐国。这时候,齐宣王为了扩张自己的领土,正准备攻打邻国。孟子反对战争,想宣扬自己的“仁政”思想。可怎么才能说服固执的齐宣王呢?于是,孟子与齐宣王进行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孟子问:“大王心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齐宣王知道孟子要来说服自己,所以他笑而不答。孟子接着问:“是因为食物不够肥美,衣服不够轻暖,还是色彩不够艳丽,音乐不够美妙?要不就是因为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吧?这些,臣子都全部能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接着说:“那您最想要的,一定就是开拓疆土,收服秦国、楚国,统治中国,安抚边疆。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就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啊(原文是:‘犹缘木而求鱼也’)。”齐宣王吃了一惊,忙问:“为什么?”

  孟子连忙说:“大王想一统天下,是以弱击强,只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可如果大王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里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这样,天下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

历史名人故事 12

  1、四面楚歌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

  故事: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yú姬jī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释义: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周围环境,而导致自己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在我们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日常行为表现不好,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喽。

  2.破釜沉舟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

  释义:一般用来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勇往直前,拼死一战。表示下了极大的决心,舍出一切,必欲达到目的的作法。

  故事: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包围。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军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领军队前去援救赵国。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项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军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军。而宋义则希望赵、秦两军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发兵,以坐收渔翁之利。于是他严令军中不准轻举妄动。与此同时,宋义又宴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却忍饥挨饿。项羽实在忍不下去,便杀死了宋义,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为上将军。之后,项羽立即派出两名将军,率两万人马渡河解救巨鹿。取得小胜后,项羽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在全军渡河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船只凿沉,把煮饭的锅都打破,把营房都烧掉,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不给士兵留一点儿退路。项羽领军到达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经过九天激战,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3.班门弄斧的故事(主要人物:鲁班)

  释 义: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木匠。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故事: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面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4.卧薪尝胆的故事(主要人物:越王勾践)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释 义: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故事: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hé lǚ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chāi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yā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cì hòu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rù,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5.围魏救赵的故事(主要人物:孙膑bìn )

  故事: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历史名人故事 13

  明儒王阳明先生

  有一次王阳明到金山寺去朝拜,觉得寺中的景物非常熟悉,一草一木似曾相识。信步浏览,走到一间关房之前,只见房门口贴了一张封条,左右观看,好像曾经住过。王阳明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请知客师父打开关房瞧个究竟,知客师父连忙道歉说:

  对不起!这间关房是我们一位老祖师五十年前圆寂的地方,里面供奉着他的全身舍利,他老人家遗嘱交待不可以开启,请您原谅,千万开不得。

  既然房子设有门窗,哪里有永远不能打开的道理今天无论如何请您慈悲开下来看看!

  由于王阳明一再请求,知客师父碍于情面无法违抗,只好万分为难地打开房门,让王阳明进去。昏黄的夕照里,只见一位圆寂的老和尚亘古如昔地端坐在蒲团上,王阳明一看,咦!怎么和自己的容貌如此的相像举头看去,墙上还有一首诗,写道:

  五十年后王阳明,

  开门犹是闭门人。

  精灵闭后还归复,

  始信禅门不坏身。

  原来王阳明的前生就是这位坐化的老和尚,昔日自闭门扉,今日还来自启,为后世子孙留下一点证明。王阳明为了纪念这件事,曾经在金山寺留下诗句:

  金山一点大如拳,

  打破维阳水底天。

  闲依妙高台上月,

  玉箫吹彻洞龙眠。

  文学家黄山谷

  在江西修水县的县志里,记载安徽芜湖县的女子转世为江西修水县的黄山谷的一段故事。

  有名的大文学家黄山谷二十六岁出任芜湖知州,有一天,梦见自己走到一个地方,看到一个白发斑斑的老婆婆,在门外设香案祭拜,香案上面供有一碗芹菜面,黄山谷一闻面,端起来就吃,梦醒口齿还留有芹菜余香。黄山谷以为是自己公务忙碌成梦,心中不太在意。第二天午睡,却再度梦见昨日的情境,醒来觉得异常纳闷,于是循着梦境,不知不觉走到一个村落,果然看到梦中的老婆婆,手中拿着袅袅的三支香,喃喃地对天祷告,奇异的是香案上正摆了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芹菜面,黄山谷趋前问道:

  老婆婆!你在做什么呀

  昨日是我死去二十六年的女儿的忌辰,我在祭拜她呀!

  黄山谷一听非常惊诧,怎么正好和自己的年龄相彷,急忙再追问:

  你女儿平日喜欢做些什么事呢

  她在世的时候,喜好茹素奉佛,喜欢阅读诗书佛经,矢志不嫁,尤其喜欢吃芹菜面,因此我今天特别为她准备一碗。

  我能参观她的闺房吗

  老婆婆于是带领黄山谷进入房门,只见书架上摆满了许多自己曾经读过的经书古籍,墙角并放置有一口大柜子,黄山谷好奇地问:

  那里面都放些什么东西呢能打开来看看吗

  老婆婆也不知道里面究竟放些什么东西,更不知道钥匙摆在何处黄山谷沈思了一下,彷佛忆起了什么,很快就找到钥匙,打开柜子一看,惊得说不出话来,原来里面放满了自己每次参加科试的文章。黄山谷终于明白眼前这位孤苦无依的老妪,竟然是自己前生的母亲,双脚一跪,诚恳地说:

  老人家!我是你过去世的`女儿,请你回去接受我的奉养。

  黄山谷将母亲迎奉回家孝养,并且还特地自题诗偈说:

  似僧有发,

  似俗脱尘。

  作梦中梦,

  悟身外身。

  意思是说自己虽然是个带发的在家人,却是心向往道的法同沙门;虽然生活在五欲六尘之中,却不为俗尘所染污。歎人生似梦,身外还有拘累之身,真是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禅宗第五祖弘忍

  禅宗第五祖弘忍也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转世因缘,弘忍前生是破头山下的栽松老者,仰慕四祖道信,请求披剃出家,道信嫌他年纪老大,不能广化十方,只好安慰他说:

  如果你去投胎再来,我或许可以住世等你几年。

  老人拜别四祖,走到溪边,看到一位浣妙的姑娘,就请求说:

  姑娘!我能不能借你家一住

  我上有父兄,不能作主,你可以去请求他们。

  必需你承诺答应,我才敢前去。

  这位姑娘一看暮色苍茫,一位老人求宿,于是点头答应。说也奇怪,这位没有出嫁的姑娘回了家,竟然怀孕起来,父母认为败坏门楣,就把她赶出了家门,作佣里中。后来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婴,这位不幸的母亲想把这个不祥的孩子丢弃河中,小孩子竟然逆流而上,只好一面求乞抚养他成人。由于不知父亲来历,因此里中的人都叫他做无姓儿。无姓儿六、七岁的时候,长得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有一天道信禅师弘化到此地,无姓儿看到道信禅,亲热地拉住禅师法衣不放,要求道信度他出家;禅师一看,一个稚龄的小孩,就摸摸他的头说:

  你年纪太小了,怎么能出家呢

  师父!过去你嫌我太老,现在又嫌我太小,究竟何时才肯度我出家无姓儿宛如大人口气地质问禅师。

  道信一听,忽有感悟,赶忙问他:

  小孩童,你姓什么,叫什么家住那里

  我叫无姓儿,家住十里巷。

  人人都有姓氏,你怎么打妄语说自己无姓呢你究竟姓什么

  我以佛性为姓,所以无姓。

  道信听了非常欢喜,小小年纪,口气如此之大,实为三宝龙象,佛门法器,后来把衣钵传授给他,成为禅宗的第五祖,门下弟子辈出,为中国禅宗大开灿烂的花朵。

历史名人故事 14

  王亚南睡在三脚架床上

  王亚南小时候雄心勃勃,喜欢读书。当他上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学习,他把睡在半英尺长的木床上的一英尺剪成了三脚架床。

  他每天晚上累了就很晚睡觉。睡了一觉后,他昏昏欲睡地翻了个身,床向他的短脚倾斜。他立刻被叫醒,所以他立即起床,晚上看书。每天,永不停止。因此,他每年都取得优异成绩,被称为班上三大英雄之一。由于年轻时刻苦学习,他最终成为中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历史名人故事 15

  1、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释义: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2、风声鹤唳(苻坚)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释义: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3、泰山北斗(韩愈)

  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释义: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4、破釜沉舟(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5、东窗事发(秦桧)

  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释义:比喻阴谋已败露。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揭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4、老当益壮(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释义: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15、投笔从戎(班超)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16、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17、暗渡陈仓(韩信)

  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8、嗟来之食(黔敖)

  出自《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释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20、手不释卷(吕蒙)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21、韦编三绝(孔子)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释义: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22、墨守成规(墨子)

  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释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释义: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安)

  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释义: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26、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7、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28、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29、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30、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历史名人故事 】相关文章:

历史名人故事09-27

历史名人故事12-18

历史名人孔子的故事01-23

历史名人故事[通用]06-22

历史名人故事(必备)07-23

历史名人故事(15篇)11-13

历史名人故事15篇11-03

历史名人故事14篇09-22

历史名人故事(精选21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