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读书心得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语故事》读书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1
齐大非耦[qí dà fēi ǒu],旧时凡因不是门当户对而辞婚的,就是指恋爱、婚姻里一方的背景和另一方相距甚远,高攀了的意思。常用此话表示不敢高攀的意思。
齐国是春秋时代的大国,有次北方山戎国举兵侵入齐边境,情形相当危急。因此向各国讨救兵,希望合力把敌军打败。
不久郑国接到消息,马上派忽率大军援救。忽年轻善战,打的`山戎抱头鼠窜,赢得空前大胜利。
齐国国君对忽感激万分。原本三年前齐国国君第一次见到他时,有意将自己女儿文姜许配给他,但却被他拒绝了。
忽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合适的配偶,而齐国是个大国,对于小国的忽而言实在不适合。
三年后忽帮齐国打退强敌,齐国国君又旧事从提,但太子忽仍然拒绝说:“三年前我们之间没任何关系时,都不敢娶齐国公主了。如今,我因替你们打倒山戎国,而娶公主回去,百性岂不是以为我带兵援救你们,只为了娶公主呢?”
根据《左传》中的这一段记载,公子忽引用了《诗经》中“自求多福”的诗句,即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福佑。公子忽认为为自己将来的统治在于自己,无需通过联姻依靠大国。也许说门不当户不对只是一个借口噢!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2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读完《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它使我感到了古人的品格意志,古人的好学求知,古人的智慧谋略,古人的为人处事……其中,我觉得在我心中最精妙绝伦的是一篇莫过于《高山流水》了。它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有名的音乐大师俞伯牙游历到川江峡口时,忽然遇到了大暴雨,俞伯牙心有余感,便拿琴来弹奏起来,突然,琴弦断了,俞伯牙不禁惊道:“在这荒山野外,难道还有人在听我弹琴吗?”(古人认为琴弦断了,是有人在听的缘故)俞伯牙看远处的一个樵夫在听他唱歌,便与他攀谈起来,听了那位樵夫的话,俞伯牙认为他找到了五湖四海知音,便于樵夫结为异姓兄弟,约定第二年的今天在此见面,转眼间,那天到了,俞伯牙兴冲冲来到长江口,却不见樵夫。后来打听才知道,那樵夫早已病逝了,俞伯牙便宣布他从此再不弹琴。读了这个故事,我深有感触,我没想到古人的为人处事是那么正直,不像社会上的某些人,说他一定会做到,但只是嘴上说说,并没有做到,如果我们都像他们一样,社会上就没有爱,人与人也不会信任,所以,我呼吁社会上各界人士:做人一定要正直,不能作假,一定要说到做到,做个正直的人。
今天,我读了一个成语故事:《叶公好龙》。这个故事主要讲: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叶公。叶公非常喜欢龙,又因为他生活在富贵家庭中,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上等的,所以他的衣服上、帽子上、鞋子上、家里的柱子上、被子上、枕头上……家里上上下下的东西,都刺有龙的图案。一转眼,五年过去了。这五年里,叶公一家平平安安,生活地非常幸福。可是,叶公一家并不知道: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公一家既然这么喜欢我,那见到真龙……岂不是更喜欢了吗?好!就这么决定了,我明天下凡去见一见那个名叫叶公的人!第二天,真龙来到了叶公的家里,通过窗户看到了正在呼呼大睡的叶公,叶公也被这如此巨大的呼吸声吵醒了,一看,两眼直冒金心,吓晕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只是表面上喜欢某样东西,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某样东西,所以小朋友千万不要学叶公哦!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3
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让我读了〈愚公移山〉这个成语寓言故事,使我受益匪浅。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叫寓公的人,想把每前的两座给乡亲们带来麻烦的山移走,遭到了智叟的反对,但是经过了他的努力,感动了上帝,山地帮助寓公把这两座挡路的山移走了。
移走两座大山,着在常人眼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寓公做到了,折实多么惊人的毅力啊!寓公遇到困难并没退缩,而是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感动了上帝。在这里,我要说:“寓公并不‘愚’。他用自己的方式教育了后人,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给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树起了里程碑!”
与共的精神是可贵的,然而现实社会的很多人却不具备折中精神,例如以前的我,那时,我一遇到困难或问题就绕过去或选择逃避,不去面对和克服困难。以后我一定要学习寓公的精神,正视困难。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4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很有趣的书,叫《成语故事》。在书中,我比较喜欢愚公移山,读后我感受颇深。
传说在古代,有位老人,叫愚公,九十多岁了。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高万丈,使愚公一家 出入很不 方便,愚公决定挖掉两座大山。
愚公带领儿子和孙子,开始挖山了。他们从日出干到日落从不停息。有个老头对愚公说:“你太老了,凭剩下的'一点力量,是不可能成功的。”
愚公说:“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子子孙孙,总有一天我会把山给移走的。”
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上帝派两个神仙,把这两座山给移走了,从此他出门,很方便。
读完这个,我想起了暑假里的一件事。我喜欢画画,可没几天,我没兴趣了,就放弃了。我已后知道了,不能放弃,要坚持到底。
如果有人跟我一样,半路放弃的话,我想告诉你: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能半途,否则什么也做不成。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5
我读了《成语故事》,它使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有82个成语,他们都是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的,它们是按第一个单词的语音顺序排列。有些习语很容易理解,比如胸有成竹,有的成语则需要探明来源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比如近水楼台,有的甚至失去原先的好处,比如朝三暮四。
我最喜欢的成语之一是“八仙过海”。
故事讲的是八个仙人过东海去参加蟠桃盛宴的故事。八个神仙有点把葫芦变成一叶扁舟,有的把篮子当船,其他几个神仙也是把自己的宝物投入大海变成渡河的工具,
最有趣的`是张果老,他从一个小盒子拿出纸驴,啐一口想起,它变成了一个活蹦乱跳的小毛驴,他就骑上毛驴渡河。在渡河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表现出了自己的特殊才能,最后他们都顺利渡河上岸。这个成语意思是比喻各自显示自我的潜力和本领。
成语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下来的文化符号。
读完这个成语故事,当我说话的时候使用我读过的成语。我妈妈经常说:你还挺会用词的。
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也会用到这些习语,使我的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老师也表扬了我的写作水平,文章都很生动。
这是我从阅读《成语故事》中学到的。我希望你也能抽出时间来学习更多的成语,这将大大提高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6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名叫《滥竽充数》内容是,从前有个南郭先生,是个财迷,还爱占小便宜。听说齐宣王要开一个吹竽队,很挣钱,于是也混了进来,他从来不会吹竽,看着别人吹竽的样子(鼓着腮帮子)他也鼓着腮帮子装模做样的吹,但是他不吹出声。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缗王登机座垫,当了皇上,齐缗王跟他父亲很像,也很喜欢听吹竽,可是他听吹竽的方法很独特,要一个一个的跟他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读完这个故事,给我的感受很深,想到了我有一次在学习中考试中总想到总是怀着侥幸的心理想着这道题不会考,于是就不复习了。但是偏偏就考这道题,于是我就得不了高分了,爸爸妈妈回来教育我不要怀着侥幸的'心理去办事,你记住,天上不会掉馅儿饼。没有那么便宜的事情。
从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人做事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去办事。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7
古时候,在赵国都城邯郸,每个人走路的姿势都很优雅,个个风度翩翩。有个小伙子住在燕国寿陵,他想去邯郸学上几招,回来显显本领。他终于到了邯郸,看见没个人走路的姿势都很优美,之后他就每天上街学人家走路。总是这次觉得这个人走路好看就学这个人走路,一会儿觉得那个人走路好看又学那个人走路。最后什么都没学会,就连自己本来怎么走路的都忘了,只好爬着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东西不能三心二意,如果机械的去模仿别人,不但学不会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
这一次,我就跟这个小伙子犯了一样的错误,我爸爸教我学毛笔,叫我先练横,我才练了三天,就想练竖,连着连着就又想练点,最后什么都没学会,爸爸生气的说;“做什么事都这么三心二意,这样能学好什么?”我跑到小房间把门用力的一关,趴到了床上,嘴里嘀咕着;“只不过是一个毛笔吗,有什么好计较的`,切!”
就这样,我跟爸爸僵持了一天没说话了,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跑去像爸爸道歉爸爸也原谅了我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之后我们又开始学毛笔,听了爸爸的话,我的毛笔字写得越来越好了。
我一定会好好学,把毛笔学会,不会再三心二意了。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8
有一次,我在找五年级上册我读过的语文书,翻着翻着,看到了《滥竽充数》这篇课文,想到了老师教给我们做人实事求是,不能欺骗他人。
课文主要内容讲的是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却装腔作势地混在齐宣王的吹竽队伍里充数。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和别人得到了一样的俸禄。齐宣王死了,但是后来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只喜欢听吹竽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吹给他听。南郭先生眼看就要轮到他自己了,只好偷偷溜走了。
今天看了扎篇课文,让我更懂得了凭作假、靠蒙混是过不多久的,总有露馅的一天。如果我没有真才实学,可能一时可以过关,但是将来棉队竞争激烈的社会,我怎么能成为强者呢?如果大家都来滥竽充数的话,让些不懂行的人指手画脚搞建设,那么未来的中国会是什么样的呢?简直不敢设想。
我奉劝大家不要做南郭先生式的`人物,因为这样是没有什么出路的。我们应该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努力培养起一门或几门专业技能,将来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造我们美好的生活,为社会做出自己努力的贡献。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9
今天我读了《滥竽充数》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说:齐宣王喜欢听很多人一起吹笙,就请了三百个人给他一起表演吹笙。有一个人叫做南郭先生,他不会吹笙,但是他看那些吹笙的人待遇很好,就混了进去给齐宣王表演,一直到齐宣王退位。后来齐闵当了皇帝,他喜欢听一个人给他单独吹笙,南郭先生知道后再也没有办法混下去了,只好在一个晚上偷偷溜走了。
从这个故事使我知道了如果你没有真正的本领就不要去表现,不然早晚会被别人发现的。学习也是一样的,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不懂装懂,不然到需要的.时候害的只有自己。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10
假期里我读了我一本《寓言故事》,里面的故事都让我捧腹大笑。其中一篇寓言叫《滥竽充数》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
《滥竽充数》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齐国大王齐宣王非常喜欢听吹竽,常常叫一大群人为他吹竽。其中有个叫做南郭先生的人,他不会吹竽,也在一大群人里面为齐宣王吹竽。因为吹的时候他装腔作势,所以不会露出马脚,就这样混日子。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了王位,他也很喜欢听吹竽,但不喜欢大家一起吹,而是喜欢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单独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得知消息吓得汗流浃背,想不出什么计可施,夹着包袱逃走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不能弄虚作假,要实事求事脚踏实地,才能够学到真正的本领。不然结果就会像南郭先生灰溜溜地逃走。学习过程中我们更不能滥竽充数,不会的要敢于向别人请求。这样我们走上社会,才会有真本领。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11
今天我读了一篇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是讲在古代,一个国王特别喜欢听吹竽,特别偏爱竽合奏,那声音既悦耳动听,又雄浑壮丽。乐手们也享受很高的待遇。有一天,国王感觉乐队还不够大,想组织一支三百人的'大乐队,加上原来的,还差一名。这时有一个叫南郭的人,根本不会吹竽,他想混有人群里,应该没什么事。所以他跑到国王面前吹嘘自己吹得怎么好,国王信以为真,让他参加了乐队。
国王去世后,他的儿子也喜欢听竽,不过,他偏爱听竽独奏,这可吓坏了南郭先生,他趁人不注意时,偷偷地逃跑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我们不能象南郭先生一样,我们必须要做一个真才实学的人,不能混在人群里滥竽充数,就象我们学英语,全班一起读时要会,一个人单独读时也要会,我们要学会每一课,知识只有学牢固了,考试时才会考一个好成绩。你们说我说得对吗?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12
今天,偶尔在书上翻到了《滥竽充数》这篇短文,短文讲的是一个叫南郭的人,他去皇宫里吹竽,可实际上,他并不会吹,只是跟着大家一起,蒙混过关。谎言总有被揭穿的一天。不久,先皇逝世了,新皇帝很奇怪,他和先皇不一样,喜欢让大家一个一个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得知后,只好连夜带着钱财跑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很好笑,我突然想起,我也曾经经历过这样的“丑事”,那是三年级的事了,有一回,老师让我们出一板黑板报,我不懂怎么画,但又怕出丑,顾于面子,我只好不懂装懂地“指点”他们做这做那。一会儿叫他们在这边画只小鸭子,一会儿叫他们在那儿画几对海鸥,一会儿又叫他们画绿腾蔓。老师见我这么积极,就在班上表扬了我,我可高兴了!可好景不长,没过几天,学校举行了一次黑板报设计比赛,老师想到了我,她让我去比赛,我慌了,心想我只是不懂装懂而已,怎么能去参加比赛呢?那不丢脸死了。急忙随便找了个理由推辞了。
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无论是多么美丽的谎言,无论是出于好坏,是谎言,总有被揭穿的`一天。没有真本事的人,是无法承担起今后建设祖国的重任的!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13
《成语故事》是小学六年级时在学校里读的一本课外书,虽然这是一本课外书,但不比语文课本少,资料不但很有趣,而且能学到很多成语。
在这本书中,每个成语都有一个短篇故事,语言很容易理解。它不像成语词典那样深奥难懂。以“老马识途”为例!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天越来越黑,士兵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仿佛他们生了火取暖,但他们带着的火却被风吹灭了。好不容易把队伍聚拢在一齐,挨到天亮,查看人马,已零散不全了,而且,个个士气沮丧,情绪低落。
管仲觉得在这样下去,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急忙传令,赶紧寻找出路,但是走来走去,总是走不出迷路,大家都慌张恐惧到了极点”这短短的一段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齐军的处地,几乎陷入了绝境中。让我们也很好的理解文章
还有,在“自食其果”中:“这是丘浚手里正好拿着一根拐杖,他一气之下,重重地打了那个和尚的头,说:‘照你说的,打你就是爱你,不打你就是不爱你,所以我要打你,请原谅我!’”这段话的每一个字都充分表明,这是和尚自找麻烦。
有些资料,比如字典里的.,是古文,如果你对古文感兴趣,你应该多加注意。释义是整个故事的精髓,也就是成语的意思。
这里的材料很容易理解,抓住了成语的中心思想。它不像字典,使人不愿意阅读。即使读了,也不一定完全理解。
一句话,《成语故事》是小学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学习成语,他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算不上是一本书了,它是我们小学生学习的亲密战友,如果不是它,学习成语将成为一个非常无聊的事情。
在这里,请允许我说一句:《成语故事》真是一本好书,如果你是小学生,那么它绝对值得你去看!不管你喜欢与否,读完它你就会明白了。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14
如胶似漆[rú jiāo sì qī],像胶和漆那样粘结,形容感情难舍难分,多指夫妻恩爱。
在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学问很好的朋友,一个叫雷义,一个叫陈重。
他们一块到京城去考试,结果雷义上榜了,陈重却名落孙山。
雷义觉得陈重的学问其实比他好,却没有考中,很替朋友不平,就向刺史要求把自己的'功名让给陈重。
刺史当然不会答应;雷义就躲在家中装疯,不去上任,刺史只好把他除名解职了。
过了几年,雷义和陈重又去考试,这回两人同时都考中了,而且一起被皇帝选为尚书郎,而成为同事。
当然,乡人见到两人的友谊深厚,都赞叹的说:“胶和漆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十分的牢固,但却比不上雷义和陈重的情谊呀!”
知心朋友是非常难得的,保持这种珍贵的友谊,更是重要。胶和漆投在一起,它的坚牢是不可言而喻的,雷义和陈重深厚的友谊,比胶漆还要坚牢,实在是令人羡慕!于是,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胶漆相投”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友谊的牢固,如胶似漆,不能分离,就像古诗中曾经说道:“把胶投到漆中,有谁还能把它们分开呢?”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15
今天,我在尚书网上看了一本《成语故事》,它的内容丰富多彩,我看的十分入迷。书里面的故事有“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鹬蚌相争”等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的故事内容是: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做张僧繇。有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画上眼睛。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婉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哄人。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现在画龙点睛被人们比喻说话或文艺创作在关键之处以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精辟而生动。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我看了《成语故事》以后,学到了许多深刻的道理,《成语故事》真是一本寓教于乐的好书啊!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11-23
勤奋读书的成语故事11-26
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05-29
有关读书的成语故事12-11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体会08-19
《成语故事》读书笔记11-11
跟读书有关的成语故事12-11
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大全12-11
成语故事阅读心得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