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质作文网>体裁作文>读后感>《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

时间:2024-07-05 11:05:1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1

  20xx年,从春天到初夏,我再次细品了《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内心依然澎湃着对教育之美的热爱和追求。

  每一位教育人都曾经从课堂中走来,对于学生出现的简单错误,我们做出了不简单的处理。好的课堂里,学生不会因为行为的幼稚而被嘲笑,也不会因为认知的错误而被放大化批评。课堂是一个允许出错的地方,课堂真正的价值在于,使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由错误到正确、由粗糙到精细、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只有真正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够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营造一种对话、包容和共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掌握学习的自主权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我们在寻找课堂的精彩,彰显课堂教学生命之美。

  任教科室主任近三年的时间里,每学期都要组织中青年教师的常态课活动。有一位刚三十岁的教师说,常态课没心理准备,没有技战术演练,担心害怕讲不好。我告诉她,正因如此,常态课不称为优质课,方可暴露更多的立体式问题,我们才会去思考、去打磨更好的课堂。一堂优质课都是日常课堂的历练和凝结,每一位展示常态课的老师,只要走遍了课堂的角角落落,你定会走进学生的.心田,教育之美就会在课堂精彩呈现。

  《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让我和我的学生明白:多读书、读懂书,你就读懂了教育,你就读懂了中国乃至世界。我和我的同事们一起研究立德树人大课题,我们在交流中共享思想盛宴,构建起“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在智慧火花的碰撞中突破自身局限,彰显教育博大之美。

  回想30年前,我最大的梦想是做一名铁路建设的工程师。后来机缘巧合做了教师,成为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今课堂一线教书和中层管理的双重职责,让我学会用宏大的视角去寻找教育之美,努力做出教育的味道,努力去寻找职业的幸福感,努力成为一个有魅力的教师。静下心来,我也常常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有追求完美的理想与标准,这样就会让自己拥有一个富有张力的调整空间,一个拔节生长的理想信念。所以,美不只是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在寻找发现个体的闪光点中体验到美,把美的种子播撒并精心呵护培育。教育的过程是相互成就的过程,我们成就了学生,也会成长自己。

  新时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学会去发现美、创造美,努力让学校更美,学生更美,老师更美,课堂更美……教育者之美,美在当下,美在未来。捧起《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 回望几十年的教育生涯,我想最用最长情的告白表达心声——教育其实真的很美!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2

  读到《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不知不觉中,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教书几近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 教育其实很美》,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 所谓的平淡是平庸,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刘可钦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刘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刘老师的教育追求。 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无疑是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性格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曾几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的;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总相信你负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

  教育其实很美,美就美在孩子的独特,美要美在教师的用心。尊重孩子的差异,最美的教育就是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孩子。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3

  今年的暑假中,读了刘可钦老师的《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本书共分为五章,分别是:营造共同成长的氛围,彰显学校文化场域之美;从一般走向优秀,彰显教师职业之美;让学生站在正中央,彰显学生成长之美;寻找课堂的精彩,彰显课堂教学生命之美;打开另一扇窗,彰显教育博大之美。

  这是一个校长站在一定高度上来看待教育的一本书,书中讲了一些关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长的小故事,读来并不乏味。读后,我将其中的某些思想进行了总结概括,消化吸收,总结起来如下:

  一、为师,我们要坚守教育信念。

  书中这样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最糟糕的教育就是用一种方法教育50个学生。如果不能让学生变得更好,至少不能让他变得更糟。这就是做教师的底线。”书中还写道:“我们要坚持,不抛弃、不放弃、不冷漠,相信教育会使他改变,这就是当教师不能丢掉的教育信念。”这些话一字一句,字字锥心。回想一下,当我们面对反反复复、挑战教师忍耐极限的孩子时,我们是否曾动摇过坚持的信念?是否用心去寻找过那第51种方法?是否还甘愿坚守为师的底线?刘可钦校长的提醒,更督促我反思。

  五、六年级的学生似乎处于学习的疲惫期,好像活跃劲的孩子成绩与习惯已经比较稳定了,而学习困难的孩子似乎已然泄劲不好好努力了。班级里形成了较大的落差,我们做教师的有时会处于一个“分裂”的状态的角色。一边面对优秀的孩子,引领着他们前进;一边更要激励那一部分心猿意马的孩子,让他们回到课堂上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尽力去帮助他们收获快乐和自信。往往此时,我们多少都会有厌烦情绪,急躁情绪,但是我们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不良情绪,平静下来,努力相信他们能变,这个过程有时真的需要耐心与等待。在本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一年级新入学的小女孩,不肯进班级,大哭大闹,后来竟然躺到刘校长的办公室的沙发上,后来一连数日,刘校长办公,她就在刘校长办公室里玩,不忙了,就和她聊聊天,后来,这个小孩子渐渐地进入班级,和其他的小孩子一样正常地学习活动了。

  有人问刘校长,说:“这个孩子在你办公室不影响你工作吗?”刘校长回答:“让她喜欢上学就是我的工作啊。”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有无限的可能,她能变好。看了这本书让我重新的审视自己以往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因为每个孩子都无限的可能,“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孩子将来都会有自己的合适的位置,老师你要相信他们。在小学面对孩子们六年的变化,我想,我们做老师的别说看人家一辈子如何如何,就连孩子六年后发展如何我们都看不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孩子能变好,我们力求合适的方法以及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让孩子变得更好。我在思考:教育是什么?脚奴不是让孩子考高分,也不是培养听话的孩子,教育也不是优中选优的选拔,教育是极复杂的工作,是对一个生命的感染、浸润和唤醒,是为了这个生命的幸福人生,是一件要坚定不移地相信他会更优秀,却只能一天一天慢慢来的事情。所以,我从今天起,对孩子的成长不要苛求,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小差错,不要过于当真,更不要小题大做,多点宽容,多点善待,相信他会成长得更优秀,坚守教育底线,坚守教育信念。

  二、为师,我们要恰当地关爱学生。

  书上第79页写道,“好的教育是‘当春乃发生’的,因而能带来‘润物细无声’的美妙效果。”

  是啊,教师能够理解和尊重学生,顺应他的心中渴求,真正在乎他的成长需要,孩子才可能自然接受你的关爱。教育不是硬塞给谁的物品,没有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说一千道一万,也是枉然。

  在豁达、平等的学生观越来越明确后,我越来越感到,课堂里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已经不仅仅关于数学,而是更深层的像是在探讨人生。教育、育人,或许点燃他心中的小小火种。或许纠正了他偏差的`一点人生方向。孩子们的快乐与不悦很大程度上与老师有关系。凭心而论,大多老师对孩子实施教育的出发点都是希望孩子变好,但结果却不一样,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没有走进孩子内心,少一点尊重与理解。

  三、为师,要享受职业带给我们的幸福。

  学生的童年只有一次,弥足珍贵。老师能够陪伴孩子们走过他的成长岁月是幸运的。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幸福都是一种体验,幸福还是一种重要尝试和积累。教育其实很美,就让它这样美美的延续下去。留给孩子的“小学回忆”,应该是一些伴随终身的良好习惯,是一些人生思维的雏形。

  我们努力,让开放性教学在学生心中种下“尊重、分享、严谨、求知、努力”的种子,为他的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我要追寻和实现的教育目标!

  教师需要唤醒、激励、引导,学生同样也需要,而不是一味地命令,可能他们会一时忍受,并可能会去努力,但这种外在的强迫无法使他们坚持多久,而只有内心的动力被唤醒,他们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其实,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在老师眼里都应该是正常的,我们要做得不是埋怨、责怪、批评、控制,而是要尊重学生的天性,在具体的情境中,帮助孩子体会规则与秩序,学会交往技能。学会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在这一机会中学会“规则与秩序”,“学会交流技能”。让我们善待学生的错误。

  《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带给我不少思考,读它,让我心静;读它,让我心亮;读它,让我心中充满力量。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4

  “读起来,学起来,我必须行动起来。”我心中默默给自己定目标,不断追问这样一个问题:

  “名家”究竟“名”在哪儿?想透了,方向明,干劲足,每天幸福无比。

  1、名在使命感。

  《教育其实很美》一书中,有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做好教师,也有语重心长的开导我们体会教育之美,更有娓娓道来的讲述做好教育的美妙感受,言语间无不透射出刘可钦校长对教育的那份挚爱,对所有教育人做好教育的那份殷殷期待。

  在南京听名家的课,能明显感受到名家不仅仅是在给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们上示范课,更重要的是唤起教育者们对教育的责任意识,希望教育能改变更多孩子的命运,使教育的春天更美丽。

  2、名在有思想。

  培根说,别让自己的脑子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专家们一再强调教师要有自己的追求和研究,要有自己独特的思想。

  读《教育其实很美》一书,可以一口气读好多页,读得畅快,读得过瘾,除了语言的精准,更吸引人的是观点的新颖,见解的独到。如“让老师们感到安全”“尊重教师的专业主张”“集体的力量不等同于团队的力量”“读书是不需要理由的”“带孩子走过那道坎”等等。这一个个小标题浸着浓浓的人文关怀,折射着迷人的.光芒。

  正如南京听课时,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课堂上让孩子们懂得“站着读书”的重要性;王崧舟老师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也是在激励孩子们“人人看月各不同,自己心中月更美”的思想,鼓励孩子们读出自己的感受;戴建荣老师独到的吟诗教学本身就透着自己的深入研究;窦桂梅老师上课像是聊天,跟同学们聊民间故事,整节课以学生的学定课堂上的教,游刃有余,风采尽显。看他们的课没有自己多年的思考,是不可能衍生如此多的课堂精彩。

  还有名在设计。每节课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教学设计之精、之深、之巧。听似平实的话语中体现着先进的理念,看似简单的设计中渗透着浓浓的人文关怀。

  “名家”之“名”还名在有趣。

  薛法根老师的课上,孩子们在不知不觉经历了:听故事→知结构,讲故事→用结构,编故事→化结构。由学知识转变为多种能力的训练。这种有趣的学习令孩子们乐此不疲。

  朱文君老师领着孩子们玩小古文,让孩子们学得生动,学得牢固。

  窦桂梅老师整节课就是在跟孩子们“聊”,聊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聊懂了重点、难点,聊出了思想。

  “名家”之“名”还名在肯钻。

  这次听课,我真的从这些大师身上,领悟到了:只有付出,只有钻研,坚持不懈,才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名师,别无它径。

  越读《教育其实很美》越觉得自己要学得东西太多,包括这次南京之行我深受震撼,真正体会到了“等,靠,熬”是不可能成名成家的,“名家”是等不到,靠不来,熬不出的。

  认真过自己的每一天,在看似重复的日子里认真体悟教育的美丽,才会发现生活中每个人都很美,每个人的付出都值得珍视,每个人都很重要。读书在继续,感悟在加深,情感在升华,幸福在集聚,指数在升高……

  只要不断深学、不停探索,只要足够用心、足够深钻,只要坚持不懈、永不停歇。每个人都能寻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幸福,拥有美丽!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5

  其实,很难找出一把尺子来衡量事物美还是不美。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却又可以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共同赞美同一件事。大凡真实的、友善的、愉悦的行为,都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做教育也是如此。美在生活中,完美在理想中;美在过程里,完美在目标里。所以,美不只是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在寻找、发现一个个个体的闪光点中体验到美,把美的种子播撒,并精心呵护、培育,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学习并享受着成长之美,正所谓教学相长。大美至真、至纯、至简,就在每一天、每一刻。回望二十年的教育生涯,就事业和学生来说,我很赞同刘校长的一句话就是——教育真的很美!

  今年假期读了刘可钦校长的《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是刘校长的教育随笔集,是一位校长站在一定高度上来看待教育的一本书,这本书通过一个个具体、鲜活的案例,阐述了她关于教育教学、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和学校文化的系统思考,集中于一点,那就是:教育是美的!发现并彰显教育之美,既是刘可钦校长的'治校之道,也是其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共分为五章,分别是:营造共同成长的氛围,彰显学校文化场域之美;从一般走向优秀,彰显教师职业之美;让学生站在正中央,彰显学生成长之美;寻找课堂的精彩,彰显课堂教学生命之美;打开另一扇窗,彰显教育博大之美。读完后,我将其中的某些思想进行了归纳,并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的点滴进行总结。

  书中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最糟糕的教育就是用一种方法教育50个学生。如果不能让学生变得更,至少不能让他变得更糟。这就是做教师的底线。”书中还写道:“我们要坚持,不抛弃、不放弃、不冷漠,相信教育会使他改变,这就是当教师不能丢掉的教育信念。”这些话一字一句,字字锥心。回想一下,当我们面对反反复复、挑战教师忍耐极限的孩子时,我们是否曾动摇过坚持的信念?是否用心去寻找过那第51种方法?是否还甘愿坚守为师的底线?刘可钦校长的提醒,更督促我反思。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6

  《教育其实很美》,当我看到这本书时,就被书名深深的吸引住了。于是,我便迫不及待的翻开来看。书中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事例,更是让我着迷。整本书阐述了刘可钦校长关于教育教学、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和学校文化的系统思考,集中于一点,那就是:教育是美的!我不由得佩服作者对教育的用心体悟和她作为一个管理者的高屋建瓴。下面我就书中一些感受深刻的内容,谈谈我的收获。

  一、教师要学会终身学习。

  书中写道:我们要善于学习。从事教师职业就决定了你必须要有一个善于学习的习惯。我们给学生留家庭作业,为什么不能给自己挤出一段学习时间呢?作为教师,我们要终身学习,哪怕每天抽出15分钟的时间来读书,也能创造出阅读奇迹。我们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就必须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身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如何应对与学生相处的种种细节,这是需要智慧的,而这智慧的源泉,我觉得正是“书”这位无声的老师。班主任爱读书,班里的孩子也是喜欢读书的。让我们做一名爱读书的老师吧,这学期,我担任三年级的阅读课,每次课孩子们都特别喜欢上,他们拿上自己的小本本来到阅览室,借上自己喜欢的书,津津有味的看起来,我看着他们认真读书的样子,我们作为老师还有什么理由不喜欢读书呢?

  二、教师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孩子。

  书中这样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最糟糕的教育就是用一种方法教育50个学生。如果不能让学生变得更

  好,至少不能让他变得更糟。这就是做教师的底线。”是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我们面对学习差的孩子,不能给他们贴上“差”的.标签;对品行差,爱欺负同学的孩子,也不能告诉班级其他学生“离他远点”。我们作为老师,要知道学生表现出“不同”是很正常的事,我们只有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差异,才能找到更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方式。郭丁名是我四年级时接过的一个差生,他有些自闭,平时上课不听讲,只是捧着厚厚的课外书看。通过与前任班主任沟通,知道他父母离婚,父亲外出打工,只和奶奶住,考试成绩也就是二十来分。孩子才上四年级,不能就这样毁了呀!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平等的对待他。我先找他谈话,然后换桌时让他随大家一起调换,我一直关注着他,课堂上,他的学习态度有了转变,不再看课外书了,开始听课了,遇到简单的问题他也能回答对了,他的回答经常博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趁此机会在班里大大的表扬了他,渐渐地孩子的进步越来越大,他也变得自信了,话也变得多了,一次数学考试竟然考了70多分,反超了我们几名后进生,我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每个学生都是一粒种子,我们要给他适宜的环境,他才能生根发芽。只要我们对他们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关爱,多一些耐心,他们总会有飞跃的一天。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7

  喜欢在寂静的夜翻开书,那文字如精灵般勾织成许多丰富的画面,欲把想象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我看书时的感觉。

  读《教育其实很美》也常常选择宁静的夜,万籁俱寂,心静如水,随书中溪水般文字,让自己的心徜徉在美妙的教育天地里。

  感觉很美!

  读着读着,发现书中记录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琐碎的,有头疼的,有激动的,也有令人留恋的……那场景真实的如同我们每天生活的现场直播一般。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当把每天的生活变成文字时,就好像给生活披上了一件美丽的外衣,顿时觉得光彩起来,缤纷起来……

  如果说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那就是真实之美,思想之美,人格之美。我边读边悟,悟出了幸福的`含义,明白了:人生是一部大书,日是它的标点,月是它的段落,年华是它的章节。我们每个人在谱写自己的生命之书时,都应怀着与生俱来的信念去拼搏,去创造,去追求。

  读书而后思,就会顿悟:读书无止境,为师无止境……

  读《教育其实很美》,只觉得教育美丽无比,作者刘可钦校长是大家风范依旧,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觉美不胜收。

  再结合这几天参加“全国课堂研讨会”在南京听课,我脑海中如海浪一般翻滚着……

  名师魅力四射,课堂精彩纷呈,现代教育生机勃勃。

  文化璀璨如花,诗词光彩夺目,经典教学众人称奇。

  每当站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内心就激起千层浪,时常警示自己不读书就会肤浅,不学习就是罪过!希望自己也能如名师一般从容。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8

  教育其实很美。这样的标题,听起来并不陌生,因为我们也经常这样引用,但是真正认为很美的人恐怕不在多数。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刘可钦校长所撰写的教育著作的名称,“其实”二字道出了很多人的真实想法,说明教育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并不美,说到教育我们泛指老师和家长眼中的教育,可能大多数老师和家长眼中的教育就是以目标和结果导向型的教育,如果无法达成想要的目标,或者教育的结果与自己的目标相差甚远,那就会产生强裂的沮丧感、挫败感,逐渐就形成了习得性无助,要么成为教师职业倦怠之始,要么成为破罐子破摔的肇端,家长也为如此,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等到发现现实不是如此时就会焦躁不安,变得没有耐心,他们还会认为教育的美好吗?诚然,一个没有目标和结果导向的教育不是一个有效的教育,也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教育。但是,片面追求成绩、分数、精英、升入重点高中、考入一流大学的教育就是教育的全部吗?显然不是!

  我理解刘可钦校长的眼中的教育是以目标前提下过程导向型,追求和享受教育本身原本应有的美的元素,美是客观存在的,之所以许多人(包括我们)没有发现,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美的眼睛,当然,也许受到其他太多“不美”的因素的影响。

  教育的美,在刘校长看来,它有学校文化的场域之美,教师在职业生涯从一般走向优秀的职业之美,静待花开的学生成长之美,课堂教学的生命之美,能够在教育中打开另一扇窗的教育博大之美。

  在本书的第三章《让学生站在正中央,彰显学生的成长之美》章节中,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作者的核心思想。比如,空间有多大,孩子的发展就有多大,掩卷深思,我们是否给足了孩子们足够的发展空间,有没有充分的把该放手的放给孩子们去做?是不是真正把孩子没的利益放在首位,是不是以孩子们的发展为中心,还有多少是站在老师的角度去对待孩子。比规则更重要的是老师的爱,一说学校固然少不了几率、制度、规范和规则,但是面对违反规则的孩子,我们是维护规则重要呢,还是站在孩子未来的发展更重要呢,也学有人说,这是一个两难选择,其实回答这个问题也很简单,难道就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选择吗,我相信是有的!那就是在坚持孩子发展第一的前提下去维护规则。那就是在处理具体问题上去体现教师的智慧,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艺术不是机械化的原则坚持,而是具有创造性的加工和塑造。那时把教师比作艺术家的事业。所以,本书97页说,老师不能丢掉的教育信念。我想也许就是“静静地等待花开”。

  67页中,《你对学生说话的声音有多高?》也对我颇有感触,面对喧嚣的课堂,或者犯错的学生,我们是不是经常性的喜欢用更大的嗓门来制止学生或者压制学生?我们愤怒的声音和冲动的`情绪对于学生只会让学生更加抵触,行动上暂时收敛,但并没有心服口服,还会徒增我们的生气和烦恼,实际上显得自己的无能。记得一位优秀的班主任说过,要想让教室里安静的唯一方法就是老师要带头在班上闭嘴,减少经常性唠叨,在自习课上老师不能想起啥就说啥,要养成有条理的习惯,尝试在学生面前讲话要有准备,而不是想到说出;要有条理,而不是东拉西扯;要有感染力,而不是空洞说教;要有鲜活事例,而不是单讲大道理。更重要的要讲究讲话的艺术,降低声调讲话,而不是声嘶力竭!同时,低声调的讲话将更多的包含教师对学生深沉的爱!有爱才有教育!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

  学校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孩子,它不同于成人的世界和成年人的社会。我们应该也必须“走出非此即彼的误区”(112页),作者说,我想,如果任由互助、关爱、理解、尊重等这些人间可贵的情感在教育消失的话,付出的代价可能比惩罚一个偷懒的孩子,赶走一个犯了众怒的“坏学生”还要大。诚然,我将我校的学校精神在经过周密调研和思考后确定为:热爱、尊重、理解、珍惜,也把它镌刻在墙上,以期达到对广大教师的感染和影响,希望广大教师能够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师者应有的教育理想和信念,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差异,尊重知识、尊重科学、遵循教育规律;理解家长对教育能力的不足、理解家长的难处,理解学生在认识上的偏差和学习能力上的不足,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渡过难关;珍惜教育生涯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和快乐,珍稀一段师生之缘,珍惜美好的教育时光!

  教育其实很美,教育真的很美。期待花开和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都是值得留恋和珍惜的!教师的幸福就在于回过头来看走过的路,看自己播种的希望一个个能够长成了参天大树,虽然,有的伟岸挺拔、有的枝繁叶茂、有的仅有一片浓荫、有的是花香四溢、还有的是结满了果实,它们都在为这个社会做着不同的贡献。但愿我们共同享受这份教育的美好!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9

  对刘可钦老师的敬佩之情由来已久,一听说刘老师又出了新书,更是迫不及待地翻看。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这本书很美,封面是素雅的淡黄色,仿佛一朵静静绽放的的但不妖艳的花,也许是因为对作者有所了解和认识,便更觉得连书名、作者名都那么美。

  如果说封面只是一种外在的美,那么,及至打开书来欣赏到里面的内容,便不由得佩服书作者对教育的用心体悟和她作为一个管理者的高屋建瓴了。

  和《刘可钦与主体教育》相比,《教育其实很美》中,我看到了更多作为一个教育家、一位管理者的成熟与智慧。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文章的五个大标题吧:

  一、营造共同成长的氛围,彰显学校文化场域之美;

  二、从一般走向优秀,彰显教师职业之美;

  三、让学生站在正中央,彰显学生成长之美;

  四、寻找课堂的精彩,彰显课堂教学生命之美;

  五、打开另一扇窗,彰显教育博大之美。

  单是这五个标题,就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五个标题,紧紧围绕一个“美”字,从五个不同侧面阐述教育之美,给人一种启示:教育所以让人感觉那么美好,学校整体文化的形成是重中之重;教师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学生永远处于核心地位;而课堂,永远是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学校成名的重要基地;开放的思想,开阔的'视野,才能使一所学校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不敢说自己对这本书理解得有多么透彻,但我从这五个标题中就仿佛看到了一个永远处于思考、进取状态,永远那么优雅、从容、美丽的年轻教育家形象。

  人们说:“文如其人。”这话一点都不假,无论是看刘老师的文章,还是每一次有机会听刘老师的讲话,我都有一种深刻的体会:自己仿佛置身于一道清澈的小溪旁,内心深处,没有大江大河的波澜壮阔,但有着涓涓细流的“润物无声”;没有暴风骤雨般的惊天动地,但有着于无声处见惊雷的震撼;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高谈阔论,但有着深入人心、平心静气的绵绵浸润。

  《教育其实很美》是刘可钦校长的教育随笔集。细细读来细细想,为什么同是一名管理者,刘老师越来越多地在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什么读她的书,从来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觉得,这得益于她长期坚持不懈地学习、思考、实践,得益于她的见多识广,更得益于她有一个博大的胸襟。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有追求完美的理想、信念与标准,同时又不一味苛求身边每一个人的完美,怀一颗平常心,宽容、等待,允许别人慢慢进步,才有可能赢得更多人的尊重,才能真正用心体会到教育之中蕴含的美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10

  “在我们习惯了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中,哪些是制约学生发展的,哪些因素阻碍了我们通往理想教学的境界,哪些管理方式又影响了教师的创新”?刘可钦校长的这种反思方式值得我们学习。“走下讲台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创造,寻找多样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是刘校长指出的寻找课堂精彩的道路。

  “如果课堂中能有一个核心的大问题作引导,我们的教学就不会被细小的问题隔断;如果有一个大的问题贯穿始终,教师就会关注重要的点,淡化干扰,保证学生获得每节课应该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这是刘可钦校长的主张,也是我们开放教学的方向。课改以来,课堂上常常看到老师“循循善诱”,学生“对答如流”,真正能促进学生思维提升的问题被“肢解”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被挤占了。所以,我们应该改变一问一答的课堂提问方式,用大问题主导课堂。

  大问题可以让教学过程变得简洁、明晰,学生获得的是深入思考的机会,而不是简单地得到一个正确与否的答案。以问题作为主线,课堂上老师也不再使用那些细小的问题进行简单的问答,这样就可以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思考上,给学生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帮助,指导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帮助学生加以完善。以大问题作为思考的核心,可以让教师减少简单的重复和唠叨,更关注在关键处的重复和确认,以给学生更好的示范。

  在用大问题主导的课堂中,学生的的独立思考和交流被放在突出的`位置。学生的思维能否被激活?学生是否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是否能形成有效的互动?这些关键的因素有赖于教师“亲切自然的教态”、“在具体场景中不断调节学习气氛的能力”、“扎实的学科基本功”、“极富启发和激励作用的语言”作为一节课的“基本色调”;还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理解方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数学”、要懂得“因势利导”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在对关键问题的思考上;要抓住生成的错误资源把问题转化为学生发展的机会;要给学生必要的具体指导,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简洁、高效。

  当然,在实施问题为主线的课堂中,以怎样的形式引出核心问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如何通过追问和反问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在学生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如何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在组织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如何保证学生之间交流与质疑充分?如何保证合作学习的秩序?这些都是我们要不断思考、不断反思、不断积累有效策略的问题。

  在《改造常态的教研方式》一文中,中关村四小侧重一个点进行教研活动,针对一个问题进行不断地跟进式交流总结有效策略,一个阶段力图解决一个问题等经验值得借鉴。正如《起伏的研究过程》中所说:尽管研究带来的变化大多数时候是缓慢的,但是当教师一旦发现研究有助于改善自己的教学时,他们就能从研究中找到自信和乐趣,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不断学习先进的理念,借鉴先进的方法,追寻理想的“美”的教育境界,我们始终“在路上”!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11

  一、学校管理

  学校文化内涵——“圆文化”。即把学生、老师和校长的关系比作一个圆,那么学生就处在圆的正中央,外围的老师好为学生服务,最外围的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为老师服务,这样一层层向内传递的不仅仅是服务,还有情感和幸福。

  正由于有这样的文化引领,才有“鼓励老师、欣赏老师、善待老师,老师们就会创造出一个个惊喜”的管理理念。和既要从“人性的优点”一面出发,树立教师群体的共同价值追求,通过对人的潜能的激发和价值的尊重,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还要从“人性的弱点”一面出发,来设计常规的管理制度,强化教师群体的规章意识。最重要的,还是超越“善”与“恶”的藩篱,通过建立激励上进,抑制懒惰,奖励优秀,处罚失责的群体语境,来提升文化和铸造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我校在常规管理制度的建立,教师群体的规章意识的强化,以及奖优罚懒等方面都有较成熟的经验,但在激励上级、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方面成效不明显。这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意识学校虽有这光面的机制,如年度考核,绩效奖金发放办法中的奖励,领衔教师的评选等,也有课堂教学比武。教师基本功比赛,教研组的教研活动等平台设计。但各种平台设计太狭窄,且缺乏活动的延续性和机制的支撑,生命力不行。二是工作时间长了,生活上的牵扯等原因。教师会产生懈怠,没有了激情,少部分教师浅尝辄止的满足等现象,制约着个体上进的愿望。为解除这些困惑,学校也采取了一些办法,如设立“教师群体创优“的课题研究,希望通过课题烟具,创设出大家群体向上的氛围,引领共同提高。由于研究活动脱节,设置的活动没有把牢教师的脉搏等原因,群体创优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

  如何在常规的管理与鼓励创新的文化中找到一种平衡,既保持研究的深入,又不至于制约老师的想法,中关四小的每周例会上设立了30分钟的“且行且思”栏目,“项目招募”、“教学风格研讨月”等活动值得借鉴。

  二、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怎样才能让大家和谐相处?一边让老师们能够在愉悦的状态下工作;第二阶段:怎样让大家乐于交流?以便让老师们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经验与困惑,在对话与交流中升华对教育的认识。第三阶段:如何才能形成团队教学的合力?这些都是以后工作实践中努力要学习和提升的。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12

  如果说,在《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里,五个标题之美,美在它彰显的是书作者的高屋建瓴和教育智慧,质朴的文字之美,美在它彰显的是书作者对教育的用心体会和博大胸襟,那么,今天我要谈的是这本书中所彰显的细节之美。

  阅读文章的过程,也是对作者一个全面的再了解的过程。阅读前边的部分,我们可能都会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一种逐渐成熟的教育理念,仿佛一切尽在美好之中。越往后看,你会越来越深地体会到:到底什么才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再美好的教育理念,也需要在实践的土壤里扎根。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刘老师注重在细节处做文章。就以第三章里的几篇文章为例来讲吧。127页《提倡团队教学》、141页《用大问题主导课堂》、143页《在细节处做文章》……哪一个内容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呢?哪一种做法不是我们开放性教学所提倡的呢?

  细细想来,我们平时的集体备课中,注重细节的规范,注重引导大问题统领全篇的.做法非常值得肯定。就以上周三集体备课为例,同一篇文章,两种不同的设计,老师设计的问题多少不同,我立刻引导老师们用心体会,怎样做就能将诸多问题汇聚成一个大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带动整篇文章的学习。通过对比,老师们明白了:一旦文章大问题确定,老师的精力就不会只专注于自己下一步该干什么,眼里就会有学生,就会关注到孩子的坐姿、发言,等等,才会真正做到眼里有学生。用刘老师的话讲就是:“如果课堂中能有一个核心的大问题作引导,我们的教学就不会被细小的问题阻断;如果有一个大的问题贯穿始终,教师就会关注重要的点,淡化干扰,保证学生获得每节课应该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就可以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思考上,给学生以具体而有针对性地帮助,指导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帮助学生加以完善……”

  教育其实真的很美,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她的更加完美!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相关文章:

成功其实很简单05-04

其实没有那么难02-27

其实作文500字12-30

成功,其实并不远作文02-22

妈妈其实我懂你作文03-16

妈妈,其实我懂你作文01-21

妈妈,其实我懂你作文03-27

坚持其实并不难作文11-27

成功其实并不难作文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