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质作文网>体裁作文>读后感>品德读书心得

品德读书心得

时间:2024-03-14 07:11:5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品德读书心得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品德读书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品德读书心得

品德读书心得1

  3月27日,我到谈固小学听了一节由张红恩老师执教的冀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中《通信的种类和发展》一课。课后听课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的研讨,以及市教科所的王小香主任的点评,使我受益匪浅。

  通过本次听课,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是老师展示才艺的平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自始至终施行的是“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明理。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点拨者,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学习主体。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不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总之,通过教学和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加以总结和升华,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教训,这是难得的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在老师引导下学会如何做人处事,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品德读书心得2

  午后,午觉醒来,我又捧起了心爱的书本。当我读到《品德故事——被人相信是一种幸福》时陷入了沉思。

  一艘轮船在烟波浩渺的大西洋行驶。一个在船尾做杂工的黑人孩子不小心掉进了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孩子大喊救命,无奈风大浪急,船上的人谁也没有听见,他眼睁睁地看着浪花托着轮船越走越远。他挥动着瘦小的双臂,努力将头伸出水面,求生的'本能使孩子拼命地向前游,可轮船还是越走越远,越来越小,到后来什么都看不见了,只剩下一望无际的海洋。孩子的力气也快用完了,实在游不动了,他觉得自己快要沉下去了,眼睛却还盯着轮船远去的方向。放弃吧!他绝望的对自己说。突然,他想起了老船长那慈祥的面容和友善的眼神。不,船长知道我掉进海里后,一定会来就我的!想到这里,孩子用生命的最后力量朝前游去。船长终于发现黑人孩子失踪了,当他断定孩子是掉进海里后,立即下令回去找孩子。有人劝道:“这么久了,他一定被淹死了。”船长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回去找孩子。又有人说,:“为了一个黑人孩子,值得吗?”船长大喝一声:“住嘴!”终于,在孩子快要沉下去的那一刻,船长赶到了,救起了孩子。当孩子醒过来后,他跪在地上感谢船长的救命之恩。船长扶起他问:“孩子,你怎么能在海里坚持这么长时间啊?”孩子回答到:“我知道您会回来就我的,一定会!”“你怎么知道我一定会回来救你呢?”“因为我知道您是那样的人!”听到这里,白发苍苍的船长扑通一声跪在黑人孩子面前,泪流满面地说:“孩子,不是我救了你,而是你救了我啊!我为在那一刻的犹豫而感到羞耻。”

  一个人能被他人相信是一种幸福,他人绝望时能想起你,相信你会给予拯救,更是一种幸福!

品德读书心得3

  读了《品德与社会》课本后,其中第二单元“规矩与方圆”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一单元中,重点讲了规则带来的好处,也讲了没有规则的时候将会变成什么样,还介绍了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规则的观点。这些都让我知道没有规则是不行的。

  很多时候,你也许会觉得规矩的存在是个让人麻烦的事吧!比如说上课时间不能擅自离校,不能乱丢果皮纸屑,不能迟到,不能……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看似约束人的规矩,却能带给我们好处。上课时间不能擅自离校,是为了保证我们的安全;不乱丢果皮纸屑,可以给我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能迟到,让我们克服了爱睡懒觉的坏毛病,培养成守时的好习惯。所有这些规矩,不都是给我们带来了好处吗?

  如果没有这些规则,或者大家都不遵守规则,会怎么样呢?

  在某市的一所小学,下课铃一响,大家便争先恐后地下楼去做操,不一会整个楼梯都挤满了人,毫无秩序,后面的人拼命往前面挤,乱作一团,结果惨剧发生了,当场压死、踩死24人,还压伤了好几个人……所以说没有规矩是不行的,只有有了规矩,我们的生活才会井然有序。

  人们常说:没有红灯的约束,就没有绿灯的自由。让我们遵守规矩规则,共建美好家园。

品德读书心得4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青少年道德素质教育;青少年社会主义公德教育;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人道主义教育。讲述关于青少年品德教育的细节的有关内容,使广大青少年读者全面认识和树立现代品德教育观,不断提高现代道德素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其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探讨对青少年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意义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青少年用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社会公德内容,最后着重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青少年的自身教育四方面探讨对青少年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途径。

  教师、校长、青年团和少先队干部、校外辅导员在内,在进行各项工作的同时,都要注意在教育工作中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从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中汲取营养,改进教育工作。教育工作者同样应该是改革的.模范,要勇于改革:在过去工作成绩的基础上,坚持那些经过实践检验证明了是正确的东西,抛弃那些经过实践检验证明了是不正确的东西,大胆进行试验和探索,总结新的经验。教育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培养周期长,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我们一定要注意教育工作的这个特点,在改革中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必须牢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仍是指导我们不迷失方向的指南针。

  用人道主义的手段、方式和思想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人的教育。教育首先必须是人道德教育。人道主义教育要求教育要关心人、尊重人,教育是培养人而不是淘汰人,教育是使人成功而不是使人失败。这是人道主义最基本的要求。就此而言,应试教育是一种非人道的教育,他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淘汰人、使人失败、使人成为应试教育的奴隶。

  人道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出会关心人、会体恤人、会同情理解人的人,一个充满人情味、充满人文怀的人。应试教育就是单纯的追求高分数,而使人变得麻木不仁,单纯地追求精神和思想而造成了对活生生的肉体的遗忘和虐待,以致高尚思想和精神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品德读书心得5

  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品德故事》书,我被书中精彩的故事情节打动了。

  《伟大的父亲》讲的是一位人民警察为了争取时间营救被困的学生,放弃了营救同样被埋的儿子。他就是品德高尚的人民警察——李国林。他这种先人后己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四川的一个女孩在“5.12”地震后被埋在废墟里。废墟里一片漆黑,她又冷又饿,她靠着看书缓解心中的恐惧,直到被救险官兵救出来。所有的抢险官兵都被这个女孩深深地震撼了。她就是在废墟里打着手电筒读书赶走恐惧的那个战胜死神的女孩——邓清清。更可贵的`是《程门立雪》中的杨时和游酢。他们不仅虚心好学,还尊敬老师。40多岁时,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去程家去拜见程颐,听闻程老师正在闭目养神。为了不打扰程老师,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静静等候。尽管此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他们都没有一丝不耐烦,也没被积雪吓退。

  还有《子路背米》、《吴猛饱蚊》、《刚正不阿》等等。他们对长辈的孝敬,对邻里的关爱,对他人的谦让,对国家的忠贞,对人民的奉献,无不激发着我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它告诉我在与他人相处时,懂得诚信和尊重,在深陷困境时,要坚持不懈,不要轻言放弃,在为人子女时,要懂得父母的艰辛,从而孝敬父母。

  品德修养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读完

  这本书,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从点点滴滴做起,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品德读书心得6

  道德犹如一片肥沃的土壤,而我们却是土壤中幼小的小草,有的小草愿意冲破头顶上的“重重阻力”获得阳光下的茁壮成长,而有的则愿意缩在土壤中,最后枯死。道德也是一样,人只有从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最后才会在人生中获得快乐,而另一种人最终会非常孤独,让人看不起。

  坚强的金晶,永不放弃的周杰伦,“七不准”的钱学森、还有克服困难的黄美兼、李丽都让我感受到他们优秀的品德和那颗永往直前的心,他们在遭受困境时还一直勇敢地面对。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中华达人秀中用脚弹钢琴的刘伟。刘伟因少年时触电而失去双臂,可他却仍然笑着面对,没有,经过几年苦练钢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中华达人秀中获得理想的成绩。他们的经历告诉我:“只有在困难挫折面前勇敢,用微笑面对,人活着才有意义”。如同李丽所说“把挫折当存折,把失败当财富”。

  假如你能像孝敬父母的卓佳一样为忙碌的父母递上一杯芬香扑鼻的'茶,父母一定会回赠给你一个纯洁的微笑;假如你能像坚持运动的成龙每天锻炼身体,“健康”会伴你一生快乐。假如你能像毛岸英一样每天认真清扫风尘仆仆的地板,勤劳的皇冠一定属于你!正因为如此,伏而泰才写下了“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第二章让我懂得:“只有孝敬长辈,每天锻炼,勤劳节约,这样的家庭才够温馨,够温暖。”

  在知识的海洋——校园里,你是否被老师责骂或赞美过,你又是否用团结的力量,人心齐,泰山移,在某项成绩里夺到第一名,你是否为了班级去奋斗、努力、拼搏了?让我最深受感动的是严师。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了乔丹小姐为了上课和同学闲扯而让她抄写《教育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六篇。我明白,乔丹小姐的严厉是想让我们知道,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会取得成功。老师对自己严格就是爱,而认真就是对老师的最好回报。

  “真善美”,是形容第四章最好的词语。真:体现在诚信这两篇文章中。善:体现在助人这两篇文章中。美:体现在守法两篇中,更体现在明礼两篇中。让我们共同创造社会,让“他”变得更美好。

  我们的家园需要我们自己去保护,不能像印度和孟加拉国为了一个小岛而争夺,最后谁也没得到。也不能侵犯身边的绿化,今年冬天我们一伙在小区里打雪仗,我们边跑边打,根本没有留意自己踩到草丛中及花从里,有些雪球还打落了几片树的叶子,现在我觉得自己真不应该。

  电脑也不是用来玩的,它的主要功能也不是玩游戏。让我们用手中的电脑,文明上网,查资料,看新闻,为你的脑袋加加油吧!

  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是啊,那就动起你的小手、小脚,行动起来吧!

品德读书心得7

  经过这一学期三年级和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工作,使我对课程有了更进一步较深刻的认识,它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具有渊博的知识,熟练的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因为,各种各样的活动材料,都和自己的身边事息息相关,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他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必然想要开口说,想要参与活动,易产生急于参与的冲动。那怎样把握好课堂的调控艺术,让学生既动起来,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呢? 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实效性。活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学具就成为玩具,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诉说,表演,甚至会损坏东西,互相责怪。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二、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

  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不同的教学形式。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有切身体会的内容,适宜表演活动。一些社会事例,则更多的侧重于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例如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中“关心你,爱护他”学习单元,在该单元的教学中,我采取了“采访搜集+交流”的活动形式,大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根据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学生的品德形成是螺旋上升的,学生的知识形成有其阶段性的不同。应根据学生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例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期与下期中都有对家庭生活关注的内容,上期的要求是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下期则侧重于学生对家庭生活的参与和对父母家人爱的表达。因此,上期适宜开展观察和交流活动,而下期开展实践汇报活动更为合适。

  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生逐步提出较高的要求,加强意志、情感、动机等的培养,不仅给学生提供外显的直观活动,更要注意思维层次方面的活动的开展,如开展尝试活动、整理活动、探究活动、辨析活动、自学活动等。

品德读书心得8

  最近读了《世界上最感人的品德》,其中的《让友善感动你》这一部分内容真的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温暖处处在。原来人们对友善的理解是那么细,那么小,却那么真,那么诚。也许他只是为路过的人做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者是为即将碰面的人准备些什么,但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满是爱与关怀。其实,友善常常会在你不经意之中流露出来。

  友善真的很重要。有这样一个故事,主要讲的是:1965年11月6日下午5时,纽约所有用电力来发动的东西宣告休克,整个城市几乎处于瘫痪状态。五十多万人被困在地铁站旁和地铁车厢里:在一节车厢里,一位乘客正带领大家唱歌,乘务员把他们带到地面上时,合唱已发展成舞蹈,大家久久不愿离去;在另一节车厢,一位妇女突然晕倒,消息一个一个地传递,直到找到鼻烟,又一个一个地传递,传到妇女身旁;还有一节车厢,正在举行“聚餐会”,人们把一切能吃的拿出来共享;半夜运输部送来食物时,看到的是人们相互依靠着睡觉的感人场面……地面上,各种商店为人们免费提供早餐、睡觉的地方……空中的电梯、观光台上,人们也互相支撑,互相鼓励……那时人人相爱。

  在人人相爱的时刻,凡尘胜于仙境。正像有人说的:“爱像一棵大树,树根深植地下,枝条却可参天。”是呀,有了友善,人人相爱,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攻克。友善,给人们带来多少美好的回忆,给人的心灵带来多少安慰与感动呀!

  我和大家一样,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怀,渴望自己的生活中充满友善,所以,我也友好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记得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周心蕊从楼梯上摔了下来,小腿的一个地方摔破了。我看见了,就赶紧跑过去,给她吹吹伤口,想帮她减轻疼痛的感觉,并小心翼翼地扶着她到医务室包扎。伤口包扎好了,可周心蕊还在哭。怎么办呢?于是,我使出浑身解数逗她开心。我一会儿冲她做鬼脸,一会儿给她讲笑话,一会儿学做小猴的动作……可她竟然“无动于衷”。好久,我见她还在哭,就伸出手去接她滴下来的“金豆豆”,边接边说:“天上掉珠宝喽,天上掉珠宝喽……”这下,终于把周心蕊逗笑了,我这才安了心。

  有了友善,人人温馨美满;有了友善,天下太平安祥;有了友善,我们无需分国界,无需分肤色,无需担忧暴力与战争,无需为自己铸就坚固的堡垒。

  友善真好。用自己的心温暖了别人的心,心和心联结在一起,就温暖了整个世界!

品德读书心得9

  通过学习《品德与生活》新课标,加深了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习过程中,我也收获颇多,倍受鼓舞。下面谈谈自己的收获体会和一些感悟。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最大的改革是把学生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培养目标切切实实地放在儿童的生活中去培养。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主”的发展性战略计划;真正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当我们翻开《品德与社会》这本教科书时,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是伴随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开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通过游戏和各种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纷杂的现实生活,只是没有生活的空谈,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的思想跟行为截然不同,口是心非,德育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走出小课堂进入大社会,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唯有如此,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品德与社会》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品德与生活》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品德回归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注意观察生活,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捕捉生活中的点滴信息对学生进行三维目标的教育。相信通过这次培训,我们的老师一定能够更新理念,正确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上好每一节课,以实际行动践行品德回归生活这一理念。

  通过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学习观上,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材观上,教师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学会用教材来教,在内容上关注儿童的实际,设计上注重以主体活动的方式呈现,将教学的目光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内容;在教学观上,教学是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体验与交流。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经历。不仅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而且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通过本次学习让我更懂得珍惜儿童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中引发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重视儿童在真实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突出活动,让学生自主地、能动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新学期,我将不断加强自我反思,加强与其他同行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与研讨。站在一个真正的品德课程教育者的高度教我的学生,与学生共享品德课自身的魅力。

品德读书心得10

  10月11-13日,临沂市《品德与生活》讲课比赛在费县举行,共有十五节课。费县教育局为承办这次会议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各方面安排比较到位,各项服务措施也很齐全。大会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也很热情、主动,为这两天半的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感受。

  (一)课前交流独具匠心。

  这次参加讲课的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就是课前交流不再是随意的、散乱的,而是预设的;时间把握准时,毫无拖拖拉拉、拖泥带水之嫌。比如:

  1.沈付静老师《我来试一试》一课中的课前交流学习窦桂梅老师的方式:“我很棒,我真的很棒,我真的真的很棒!”来增强学生的信心,整堂课气氛都很活跃。

  2.耿冬灵老师的《我长大了》一课的课前交流。师:“我们又见面了,可以说是朋友了,朋友之间要相互了解,那你们平时最喜欢的动画片是什么……我喜欢……”这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这都是多么有心的预设呀!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的确如此,这一个个精彩的小开头拉开了一堂堂好课的序幕。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生动、形象。

  大家都知道,我们目前使用的教科版的品德与生活的教材特点是图文并茂,但需要任课教师深入挖掘教材,组织材料。这次参与讲课的老师在挖掘教材方面都做得很好,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借鉴模本。

  如:教师在教学《神奇的手》一课时,将课本上的内容小手会做事,会认东西,会说话,会表演几个环节 用游戏穿插起来。是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同时还加入了手影的课件,让学生拓展了视野。

  (三)教学方式方法多样。

  这次做课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都认真地进行了研究,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孩子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游戏中学,在思考中学,在合作中学,让学生身体的多个器官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例如,平邑的韦敏老师在教学《遇到危险怎么办》一课时,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引导学生认识各种急救电话,了解各种急救电话怎么打,并且让学生扮演医生,警察等角色,亲自体验,短短的'40分钟,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从而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提倡学生课前调查、搜集资料。

  这次每节课都安排了交流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的环节。大家都知道,在品生学科的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成人的指导上,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是儿童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而我们这次讲课的老师都很好地诠释了这一教学理念。如:《谁把这儿弄脏了》一课中,调查周围有没有被污染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他们在说什么》一课中,展示收集到的交通标志;《牙齿刷的白又白》一课中,学生课下做用醋泡鸡蛋的实验,都充分表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巨大潜力和显著成效。

  (五)所有讲课教师的自身素质都很高。

  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教学手段灵活多样,教学语言富有智慧,教学态度亲切和蔼,堪称一位位顶级的导演,让我自叹不如。

  但是,也有个别课出现了一些小小的瑕疵:

  1、课堂教学环节太多,各环节设计的煞费苦心,琳琅满目,但却让学生疲于奔命,让听课老师看得眼花缭乱。

  2、个别老师的课堂不太注重实用,给人做秀的感觉。

  俗话说,人无完人。同样,没有一堂课是完美无缺的。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只要这节课有一点值得肯定,那么这节课就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所以,这次学习活动让我受益匪浅。

品德读书心得11

  读完了《世界上最感人的品德》,我激动不已。里面有很多诚信故事,如《用生命实践的诺言》《特殊的学费》《零点到期》《十五美分的回报》等。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可口可乐公司转危为安》。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感人又真实的故事:1999年6月,可口可乐公司面临着一个大难题——比利时连续发生数起中小学生饮用可口可乐而中毒的事件,受害人竟达100多人。比利时已经禁止销售可口可乐公司出产的可乐、芬达和雪碧等饮料。坏消息传遍世界,可口可乐公司即将面临着倒闭的危机。可口可乐公司对他们的饮品进行检验,发现可口可乐罐装厂使用了不纯正的二氧化碳,导致产品有异味,有些法国可乐罐头也有异味,因为粘上了一种化学物质。要让消费者减少疑虑,他们决定向消费者们澄清一切。可口可乐公司总裁——艾华士亲自飞往比利时,处理事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艾华士诚恳地向消费者道歉,并且承认可口可乐公司在这一事件中行动缓慢,为了让消费者不再怀有疑惑,艾华士当场喝下一瓶可口可乐。此事件过后,可口可乐公司终于转为安。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诚信是为人之本,只要我们信守承诺,就能得到更大的“财富”。诚信是一种美德,它能带给你真正的快乐。

  记得有一回,由于我的`冒失,把小灵通落在了三轮车上。我难过极了,为自己的粗心大意懊悔不已。那可是我十分喜爱的经过我精心打扮的小灵通呀,里边还有我好多好朋友的电话号码呢!妈妈说肯定是找不回来了,三轮车坐的人那么多,别人把我的小灵通拿走后只要去电信公司换个号码就可以用了。我听了伤心地哭了。正当我绝望的时候,我家的电话铃响了。我一看来电显示是我的小灵通号码。一接电话,才知道原来是三轮车主打来的电话,他说在车上捡到了我的小灵通,在里边翻到了我家的电话号码才给我打的电话,让我去路口等他,他要把小灵通还给我,还把他的车牌号码告诉了我。当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欣喜若狂地跑向了路口,拿回了我心爱的小灵通。我太感谢那位三轮车主了,他完全可以把我的小灵通占为己有,可是他却没有这么做。那天,我特别快乐,是三轮车主的诚信给了我莫大的快乐,让我相信这世上还是好人多。

  如今,我真正懂得了:诚信胜信似金,品质纯正最珍贵;诚信是泉,澄澈透明,涓涓不息,滋润心田……我将永远会以诚信交朋友!

品德读书心得12

  很荣幸能成为小学品德培训班的一员,也很珍惜这一学习机会。在此次的培训中,我认真学习了网上的课程文本、学习资料,观看了视频中专家对品德与生活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实施品德课程教学思路和策略讲座,我受益匪浅。这次讲座视频一改常态,没有那么多高深的理论,而是把理论的引领和案例的分析融为一体,让人耳目一新,通过学习让我们获益匪浅。

  《品德与生活》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品德回归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注意观察生活,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捕捉生活中的点滴信息对学生进行三维目标的'教育。相信通过这次培训,我们的老师一定能够更新理念,正确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上好每一节课,以实际行动使品德回归生活这一理念。

  通过几个阶段的培训,使我对《品德与生活》这一学科有了更深的了解,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提到“学习做人是本课程的核心;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通过这次的培训使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品德与生活》这一学科。它是将多种学科的知识及实践活动在生活的基础上加以整合,新教材所传授的知识已不在是教师以“告诉”的方式,而是突出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情。如在《动物——我们的好朋友》一课中,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教师以“你们想与动物交朋友吗”为切入口,指导学生怎样才能与动物交朋友和怎样很好的保护动物。新教材的应用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善于运用多种方式,把新教材的理念渗透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用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品德读书心得13

  xx年8月27、28、29三天,我们实验小学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通过学习《品德与生活》新课标,加深了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习过程中,我也收获颇多,倍受鼓舞。下面谈谈自己的收获体会和一些感悟。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最大的改革是把学生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培养目标切切实实地放在儿童的生活中去培养。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主”的发展性战略计划;真正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当我们翻开《品德与社会》这本教科书时,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是伴随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开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通过游戏和各种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纷杂的现实生活,只是没有生活的空谈,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的思想跟行为截然不同,口是心非,德育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走出小课堂进入大社会,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唯有如此,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品德与社会》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品德与生活》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品德回归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注意观察生活,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捕捉生活中的点滴信息对学生进行三维目标的教育。相信通过这次培训,我们的老师一定能够更新理念,正确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上好每一节课,以实际行动践行品德回归生活这一理念。

  通过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学习观上,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材观上,教师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学会用教材来教,在内容上关注儿童的实际,设计上注重以主体活动的方式呈现,将教学的目光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内容;在教学观上,教学是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体验与交流。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经历。不仅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而且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通过本次学习让我更懂得珍惜儿童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中引发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重视儿童在真实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突出活动,让学生自主地、能动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品德读书心得14

  经过一年《品德与社会》执教实践过程,我觉得《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有以下感受。

  一、把握课程特点、深钻教材、充分准备是上好品德课的前提。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本,每一课都是几幅图配几句话。如果照本宣科式教学,一课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上完。如果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上好一节课很难。在具体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丰富的知识。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老师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如备课时一定收集网上或学生预先实际中的一些资料,丰厚教学内容,从而接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才能享受成功

  真实的生活有利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这已是人人皆知的事实了,可在实际的课堂上,教师却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够把这种联系体现在实处。有的担心生活太大,无处着手;有的考虑学生的接触有限,难以体验;还有的顾虑生活太随意,难得控制,会导致课堂学习一团糟……凡凡点点,都有一定的道理,难道走进生活,开展德育教育真的就那么难吗?在教学《走进残疾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残疾人需要大家的关爱,我设计真实的社会情境,开展体验残疾人生活艰难的活动。一是让学生用一只手去收拾书包,体验肢体残疾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二是让学生用手帕把眼睛蒙起来在教室行走,体验盲人行路的不便。学生们通过这两个体验活动后,真正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感受到了残疾人需要我们正常人的关爱。课堂上短短几分钟的生活体验,胜过了教师多少空泛的讲解,可见生活对于德育知识的教学是何其重要,而联系生活组织教学又是多么的简单。我觉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都有必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突出课程的社会性

  延伸课堂还要求教师开放课堂教学的空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展望未来的世界,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并从中认识社会,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使课堂真正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生命流程之中。这样才能立足于各类富有积极意义的教育载体,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活世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终生发展。例如《货比三家》就需要学生在课外调查某种商品在不同的商店或超市的价格,再进行比较分析,让他们知道同样的商品,价格可能不一样,影响价格的因素制约着商品的价格。如果不延伸课堂,不亲自比较,光靠老师的说教,学生很难理解这些道理。

  总之,通过这一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品德与社会》是提高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习实践,了解社会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搜集、整理、归纳、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获取知识和能力。

品德读书心得15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我跟随龙湾区品德学科教师来到美丽的杭城参加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改革专题培训。此次品德学习既有理论的培训又有课例的展示,内容丰盛而又充实,让参加的教师经历了一次次头脑风暴,收获颇丰。

  关于理论

  为我们讲座的都是品德学科的领头羊,响当当的大人物。五天来,我们聆听了杭州市学军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许宏老师的《基于儿童文化 努力构建生本课堂》, 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德育室主任特级教师黄黎明老师的 《课改下品德课堂教学影响力的营造》,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志毅老师的《让学校德育成为道德的事业:小学品德教师的历史使命》等等讲座。五天来,专家们精辟的理论引领为茫然的我解除了诸多疑惑。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最触动我教学神经的是——讲座中许多专家关于生本课堂的话题,如:特级教师许宏老师的《基于儿童文化努力构建生本课堂》、杭州市求是竞舟路小学校长、特级教师周爱芬老师《聚焦学生发展 构建生本课堂》、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德育室主任特级教师黄黎明老师的 《课改下品德课堂教学影响力的营造》。听后我觉得这几位专家老师品德课堂教学的理念是相通的。如:关注学生课前的学习状态、课中的主体意识,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做健康的现代人。

  首先是许宏老师的专题讲座《基于儿童文化努力构建生本课堂》。许宏老师春风拂面的笑容、亲切的话语为我们解读了儿童文化是指儿童表现其兴趣、需要、话语、活动、价值观念以及儿童群体共有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综合。接着她用生动鲜活的课例、深入浅出地从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来研究并解说“基于儿童文化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让与会的我们在解读文本,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更关注学生课前学习的状态,开发利用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课堂中多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让孩子们学中玩。讲座后许宏老师还送了我们一本《童心课堂》的书,书中的第三章儿童绘本与《品德与生活》生本课程资源深深地吸引了我,这个做法既创新又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如何借助绘本导入课堂、辅助教学、拓展教学,这将是我们今后学习、研究的方向。

  周爱芬老师做了《聚焦学生发展 构建生本课堂》的讲座,该讲座从新课标的修订入手,让我们从大局上把握目标。接着从“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目标、研究学法、研究走向、课程取向”六个方面做了精辟的讲解,可谓句句精炼、句句隐藏无限风光。尤其是她讲到研究学法时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的思维从演绎性到归纳性转变。并结合上午的课例《班级小明星》做了详实的介绍,将理论上升到实践,让这种学习方式具体可感,便于指导我们以后的教学。

  关于实践

  3月20日上午,我们认真观摩了杭州市求是竞舟路小学四位优秀教师精彩的课堂展示。有《快乐的春游》、《大师成才的故事》、《动物植物和我们》、《班级小明星》。课后,我翻看了几个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发现每本书上都贴了整册教材梳理单,由此可见“求是竞舟路小学”的常规教学落实非常到位,每个学期初都会发给孩子们一张整册的课前准备表,根据具体的内容罗列了每课需要做的准备工作。这种认认真真地开展品德教学的方式受益最多的就是我们可爱的学生,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其中《动物植物和我们》、《班级小明星》两个课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动物植物和我们》徐老师精心设计符合儿童特点的学习活动,如:猜谜语活动、带来身边的动植物,让学生通过“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等方法探寻生命现象,这些知识的获得并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习得的。习得这些内容后,教师并没有截然而止,而是抛出了一个更有价值的问题:是不是只有会吃会动的是有生命的呢?将学生的观察、思考引向了更深处,对生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班级小明星》的授课教师李老师同样的也特别关注学生的自主学生,将周爱芬校长关于“引导学生的思维从演绎性到归纳性转变”演绎得淋漓尽致。她让四人小组去采访班级一位小明星,通过采访让学生发现问题,明确采访注意点。出示采访助人小明星问题,让小组讨论哪些合适哪些不合适?了解采访可以提什么问题?并放手让学生思考采访其他明星可以提什么问题?其实上面的问题中隐藏奥秘,聪明的孩子稍加改动即可变成采访其他明星的问题。这堂课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是让人受益匪浅。

  总之,生本下的品德课堂春光无限。这种既有理论的提升又有实践的指导的培训,让我在培训中真正理解和体会到了“生本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我将努力地用这种理念指导自己今后教学实践,使身为草根的我们的课堂更加贴近生本课堂。

【品德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品德的名言02-07

品德名言名句03-04

刘备关于品德名言12-28

品德作文600字07-28

实用的品德作文300字08-21

读书日读书心得04-02

读书心得02-19

世界读书日读书心得04-06

《孔乙己》读书心得04-20

庄子读书心得04-16